杨美蓉:经此一役 向死而生

  在抗“疫”前线,麻醉医生的日常并不局限于抢救插管,更多的参与了传染隔离病房的管理。初次面对大批量收治的新冠病人,压力很大,不仅要熟练掌握防护服穿脱技巧,参与患者收治、舱内查房、病程和医嘱管理,感控管理,每天的病区患者详细核酸检查、胸部CT、化验等诸多信息整理成报表供大家参考,以及各种信息上报。

  此外,很多患者在进入舱内病室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悲观、焦虑情绪,在日常诊疗同时,和病人真心交流,鼓励并帮助患者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也是一项重要的人文关怀工作。记得在一次查房结束时,一个症状好转的患者握着我的手真诚地说了句“医生,谢谢你们来帮助我”,那一刻我眼眶也热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心中油然而生,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医者,有一份勇敢的执著,唯愿花开疫散,万家平安。

  危急时刻的“救火队员”

  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常有快速变化,看似平稳的病人短短几个小时内就可能突发呼吸窘迫,呼吸支持治疗对于挽救呼衰病人的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疫情期间,气管插管时暴露声门,麻醉医生直接面对患者的呼吸道,患者可能因为呛咳、保护性反射等原因发生飞沫喷溅和气溶胶。加上防护设备的层层阻隔,让原本风险极高的插管操作变得更加困难。近距离接触病毒的麻醉医生面临极高的被感染风险。新冠肺炎爆发以后,领队刘军院长组织全体队员进行了密集感控实战前培训,确保每位队员都掌握高风险暴露防护服着装流程,麻醉医生始终备好困难气道管理箱和药品,做到人员物品双待命。

  2020年3月31日上午9:45,一位由外病区新转入普通病房的高龄患者,新冠肺炎合并糖尿病,监护显示氧饱和度突降至60多,10L/min高流量吸氧维持,意识淡漠,呼吸急促达40次/min。病情就是命令,尽快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是必需的抢救措施,ICU值班的我在接到电话通知后,第一时间穿戴好三级防护,熟练地准备插管药物和器具,火速入舱赶到病床边,轻柔将喉镜置入咽喉部,上挑暴露患者声门,在10秒内快速完成气管导管置入。接上呼吸机的那一刻,看着病人的氧合逐步上升,在场的所有医护队员都舒了一口气。随后我和护理部常健主任及ICU许严新医生将插管病人快速护送转运至ICU后,和许医生分别迅速做好动脉和深静脉穿刺完成连续动脉血压监测建立快速补液通路。待病人血流动力学稳定后,我们厚厚的防护服里已是汗水涔涔。

   ICU重症病人的团队管理

  在ICU中的重症新冠病人大多高龄且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进驻雷神山医院后,领队刘军院长迅速组织队里成立由医疗组长组成的专家团队,每日听取病情汇报,研究布置治疗方案,确保危重新冠病人在病房与ICU之间的转运和治疗做到无缝衔接。

  ICU中很多新冠病人靠机械通气支持呼吸,但强烈的气管导管刺激很容易造成病人的烦躁不安,甚至咬管和躁动脱管。为提高病人对机械通气的耐受性,增加人机协调,使患者在舒适安全的镇静状态下接受治疗也是临床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进入ICU病房后,我和呼吸科张鹏宇主任对不同病人的机械通气耐受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对病人镇静治疗进行了个体化调整,明显改善了病人躁动的发生。而针对气管导管的固定问题,我和护理部常健主任共同分析并调整了气管导管的固定方法,保护患者皮肤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导管的位移和脱管发生。ICU是一个多学科团队协作的管理,我和队友们各自发挥专业所长,齐心协力最大程度地确保患者得到安全舒适的救治。

  经此一役,向死而生

  在ICU工作的这段时间里,见证了太多的生死离别,每每在舱内看着一张张空下的病床,总是心情无比复杂,有因患者康复出院而产生的成就感,也有竭尽所能救治却无力回天挫折感。生死旦夕事,人生一旅程,珍惜有限的生命活出一份精彩有意义人生,这便是我这段时间里最多的感悟。身为一名医者,护佑生命是我们秉持的职业精神,也是我们选择的人生道路,无论危险与挑战,性命相托的责任都需要我们奋力一搏。援鄂抗疫经历是我人生中值得永远铭记的一段岁月,有疲累和紧张,更有成长和感悟,逆向而上,此行不负白衣使命。

  目前援鄂抗疫工作接近尾声,雷神山医院各地的医疗队员们脸上都能读出一种胜利在望的兴奋。“平安归来”是远在家乡的亲人和战友们最殷切的期盼和嘱托,每当看到新闻里先批返回的战友们激动的画面总是感同身受。当我们全力以赴地投入抗“疫”前线,在后方坚守岗位的战友们,则给予了我们坚定前行的温暖力量。出征以来,市一院领导迅速部署,各党支部成立”一对一 ”家庭志愿服务队,成立心理关爱小组,走访慰问援鄂同志的家属送去关爱和帮助,解决了前方战士的后顾之忧。而上海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后方更为援鄂医疗队员们提供坚实的物资保障和支持,团结一心见真情,同舟共济克时艰,当“武汉加油!上海必胜!”的心声响彻天际,我们坚信无疆大爱必会驱散厉疫、情暖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