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2月18日消息(记者杨静 通讯员金平 胡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日前正式宣布成立临床研究院,市一医院院长郑兴东表示,整合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疑难疾病精准研究中心、医用人工智能与医工交叉研发中心和临床试验与循证研究中心4大中心集一体,构建高标准、集成式的临床研究院,构建服务临床、转化顺畅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创建高标准临床研究院(央广网发 一院供图)

  打造融合团队,做临床研究的“主阵地”

  在传统的医院管理中,科室是独立的模块,而临床研究院则打破了这一旧例,科室与科室之间、医生与科研人员之间的界限都变得模糊,如何做好顶层设计和工作统筹,无疑是一项新的挑战。2019年,市一医院在“科教兴院”的战略背景下,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再度提速,这次的转型焦点,在于“人”。

  市一医院科研处处长祝延红告诉记者,目前医院已引进25位PI(首席研究员)和Co-PI(合作研究员)以及87名助理研究员和技术员,加上原有专职研究人员,形成了一支近百余人的专职医学科研团队,在眼科、泌外、消化、血液、心内科、麻醉等形成了20个N+X基础-临床融合团队。“我们通过将PI团队与临床医生团队深度融合,形成集研究、诊疗、管理、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工作体系,从而打破医教研的藩篱。”祝延红说。

  市一医院血液科是医院的“高峰学科”。在血液科主任宋献民教授看来,血液科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但与国内顶尖的老牌医院血液科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们也有我们的特色,像造血干细胞移植,我们有目前上海最大的造血干细胞中心,移植规模居于上海市第一;在全国排名也居于前列。”

  市一人民医院眼科成为临床研究“国家队”的一员

  今年5月,市一医院眼科临床医学中心正式获批成为“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成为临床研究“国家队”的一员。在此次成立的市一临床研究院规划中,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将作为优势学科发挥临床创新的引领作用。

  “市一的眼科,有着创新的‘基因’。”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许迅教授告诉记者,“从在国内较早开展抗VEGF药物治疗黄斑变性,到引入视网膜病变治疗规范,再到近年来建立全国首个多中心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分子诊断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全国际眼科影像评估中心,不少临床研究的成果已经被纳入国际国内眼科诊疗指南和规范。”

  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眼底病是近年来老年人群中第一位致盲原因,终身使用抗VEGF药物是目前的主流治疗方法。不过,目前大部分抗VEGF药物药物都是进口的,价格较为昂贵,大部分患者难以坚持长期治疗,“失访率”超过80%。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临床医学中心(央广网发 一院提供)

  据负责这一项目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临床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孙晓东教授介绍,这一研究如能取得突破,将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个同时具有抗VEGF和抗炎效果治疗wAMD的双特异性抗体类新药。孙晓东教授说:

  “我们希望通过激发医生的原始创新力和动力,为老百姓提供更经济、实用的国产替代治疗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在市一临床研究院未来发展规划中,一栋占地10万多平方米、临床研究用地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大楼”将在202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市一人民医院眼科成为临床研究“国家队”的一员(央广网发 一院提供)

  口腔及喉部微创手术机器人初见成果

  随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研究院露面,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再度提速。市一医院科研处处长祝延红告诉记者,目前医院形成了一支近百余人的专职医学科研团队,在眼科、泌外、消化、血液、心内科、麻醉等形成了20个N+X基础-临床融合团队。

  仅在今年,医院就与原能细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等细分领域业内头部企业,在细胞治疗、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和微创技术等方面建立了深度合作。

  医院还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协同合作,建立医用机器人、先进医用材料联合研究中心。

  市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董频教授为项目首席与上海交通大学机动学院等团队共同获得的科技部“支撑喉镜管腔内自进化、口腔种植专用手术机器人研发及评价改进研究”启动于去年7月,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中唯一一个口腔及喉部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项目。一年多后的今天,这一项目已初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