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落幕(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央广网12月1日消息(记者周洪)“从20人增至500多人,从无法应聘正常工作到免费学习手工技能赚取收入,这些残障手工师拿到人生第一份收入时激动的场景让我们很感动。”第五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于今天(1日)闭幕,记者在展会上见到了潮汐计划负责人关超。关超介绍,2017年,“潮汐计划”推向全国之后,带动超过500人在线通过编织课程学习技术,帮助了包括残障女性、贫困女性、单亲妈妈等女性实现了手工就业梦想。而通过本届手造博览会,他们已经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正在轮椅上编织的小英(化名)是“潮汐计划”的一员,编织一个毛线钥匙扣耗时2-3小时,售价35元。“潮汐计划”帮她实现手工就业梦想。目前小英已经担任项目管理工作。像小英这样的成员还有许多,他们大多来自项目最初的受益人,并逐渐找到了自己擅长的领域,继而担任了新的工作。
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落幕(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本届展会上,在“非遗扶贫”板块,60余位非遗传承人群同样通过手工实现了就业扶贫。展会邀请60余位来自新疆、青海、云南、四川、贵州等上海对口帮扶的省市自治区的非遗传承人群,有苗族、彝族、藏族、羌族、土族、哈尼族、布依族、撒拉族、蒙古族等50余项少数民族非遗技艺,进行展演、展示、销售、体验等多种形式,推动当地非遗产品的市场化,带动当地人民增收致富,也体现了上海牵手帮扶东西部协同发展的文化成果。“海派非遗”融合东西文化的江南非遗技艺为主,展现上海文化包容万象、东西合璧的城市手工技艺魅力。“非遗研培”展现了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非遗研培高校的优秀教学作品,以及师生创作研发的非遗衍生产品。
  博览会同期举办“非遗传承及IP创新大会”跨界论坛,以及“精准扶贫,协同发展”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传承人对话活动,发挥上海商业文明和创意产业优势,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企业和品牌的支持,实现多方共赢的跨界创新。
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落幕(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第五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由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上海手造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创意设计师协会主办。邀请西班牙、德国、日本、法国、奥地利、英国等20余家国际展商,包括刺绣、编织、布艺、造纸、竹艺等80余项国内外非遗手工技艺,广泛吸引市民关注和体验,有效对接高校教育资源服务社会,通过生动趣味的工艺展示和体验活动,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为非遗活态传承搭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