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0月11日消息(记者吴善阳)在“机器人类化、人类机器化”时代来临之际,“智能人”和“自然人”将如何和谐相处?科学家和人文社会学者将携手承担怎样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如何构建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负责任的科技人文评价体系?如何打破学科界限,开展科技人文融通研究?科技人文在“新文科”中体现怎样的角色?科技人文未来的发展之路在哪里?今天, “首届科技人文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四十周年高端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的院士、国内外重要刊物主编、世界大学评估专家、著名人文学者应邀参加此次跨学科研究学术盛会。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以“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为主题的第一届科技人文“融通杯”英语辩论赛,九校联盟(C9 League)成员高校纷纷选派优秀选手参寒,他们的精彩表现给与会的专家学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出席了开幕式和校长/会长论坛,并为辩论赛获奖选手颁奖。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香港恒生大学校长何顺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朝戈金、秘书长Luzi Oosterbeek、亚洲新人文网联主席熊秉真以及宗教史国际协会主席Tim Jensen出席校长/会长论坛,他们从教育家和学者的角度就科技与人文之间的融通、新文科的内涵建设、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培养年轻人造福人类福祉等问题展开了高屋建瓴的讨论。

  十余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围绕作了精彩的主旨发言。加州大学厄湾分校人文研究院院长David Goldberg展示了算法逻辑如何建构、提高并限定生命的种种方式,强调算法对生命的编码及其由此产生的社会性和价值等概念。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宁认为人文与科技在当代是互补的,而且人文学科将发挥新的重要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与人文国际理事会主席Liuz Oosterbeek就人文学科与新技术的关系发表高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朝戈金则从一位民俗学者的角度出发畅谈科技携手人文的可能性、机遇和挑战。亚洲新人文网联主席熊秉真从跨学科的角度介绍了中国文学启蒙与认知研究的最新成果。上海交大教授叶舒宪从华为创立鸿蒙品牌这一技术事件出发,思考中国如何依托技术的领先去开拓其文化附加值。

  本次大会共设立“新人文”、“科技人文”、“医学人文”、“世界大学排名”、“数字人文与文学性”、“人工智能翻译”、“科学技术与文学”、“跨学科研究中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文学”、“生态人文”、“后人类主义与伦理研究”、“交互艺术与交互媒介研究”、“语言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文学与认知”、“跨学科研究”以及“人文科学的前沿研究” 等16个分论坛,探索科技伦理、科技治理、数字人文、智能语言、智能教育、健康与人文、科技与文学、科技与文化多样性、人文质量标准与世界大学评价等前沿问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以“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机遇与挑战”为议题在大会期间召开了“研究会会长会议暨院长论坛”,讨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学者在科技与人文融通中的机遇和挑战,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献计献策。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彭青龙教授表示,举办科技人文国际学术研讨会是高校继续探索文理交叉跨学科研究的新举措,也是构建中国‘新文科’知识体系的新尝试,其中研制跨学科成果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是关键。会议汇聚世界顶级学者的智慧,打破科技与人文的界限,为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生产和传播新知识提出了新思想和新方法,同时也为创立新型的人文评价体系,构建以中国学者为主导的科技人文话语体系提供了新思路、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