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地铁隧道医生”何小玲:200人团队唯一女性 做好本职工作就是为国庆献礼

2019-09-23 12:14:00来源:东方网

  东方网记者刘辉9月23日报道:“可能自己从小就有点男孩子气,也不服输,所以从来没有觉得女性比男性差。”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的何小玲,是地铁维保应急救援队技术负责人。她和200人的团队肩负着上海140多个车站、150多个隧道区间、170多座联络通道的建设安全重任。

  从科研慢慢地转到了施工一线

  “我学的是化学专业,刚开始就从事科研工作。”1993年,何小玲进入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在具体的工作中,何小玲从科研慢慢地转到了施工一线,专注于隧道维保,进行隧道防渗漏处理。“如果研究出来的材料没有得到实际应用,那也毫无意义。”

  从此,每天深夜11点出门,凌晨三四点回家,就成了何小玲的工作常态。当临近最后一班地铁结束,何小玲和维保工人12点准时来到隧道。长达几小时的时间里,何小玲团队就像医生一样在幽暗潮湿的隧道内穿行,为隧道精细地“体检”。

  当时的何小玲,还没有想到女性要承担这份工作难度。“刚开始完全没有想到这个概念,直到自己被外派到深圳。”她说,因为90年代深圳刚刚开发起步,隧道环境相对比较复杂,这才知道女性的不方便。

  “当时自己带了20多个工人去施工,就我一个女的。”即便如此,何小玲还是有自己的办法。“到了工地我把头发盘起来,脖子上套着手电筒,顺着楼梯往下到10几米深。”

  何小玲回忆说,那时隧道里没有灯很潮湿,自己除了带着手电筒之外,还在口袋里装了很多小灯泡。“ led灯是这些年才有,当时走一段路就坏一个,只能扔掉再换一个。”

  面对工作环境的艰辛,何小玲坦言自己没有放弃。“可能自己小时候有点男孩子气,也不怕服输,从来没有觉得女的比男的差。“自己所学的专业也比较偏门,后来逼得自己学会了很多,例如预算、概算、经营等知识。”

  200人团队里唯一一名女性

  运营里程数世界第一、全网客流于去年跃居世界第二……近年来,上海地铁飞速发展,到2020年将形成超过800公里的地铁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维护城市地下交通的安全运营,也变得越发艰巨和重要。

  “我们现在主要承担2、6、9号线的维保任务。工作团队也从最初的3个人变成了200人。”何小玲介绍,上海属于软土地质,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影响地铁运营安全。

  针对这一情况,何小玲曾带着团队日夜奋战首创了“微扰动”技术工法,成功解决了这一技术性难题。作为项目负责人,何小玲深刻意识到技能人才的重要性。

  多年来,她通过言传身教、现场操作等形式,帮助多名工人从单一型的劳务型人才转变为技能型人才,并成长为企业的带队骨干。来自山东的张鑫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何小玲的带领下,他从农民工蜕变成了项目副经理。

  提起何小玲的敬业精神,张鑫更是赞不绝口。“有时候团队出去维修长达几十个小时,顾不上脚下几十厘米的泥水,她坐在工具上累得一会会儿就能睡着。”何小玲不仅是他们工作上的引路人,更是生活上关爱他们的大家长,每年春节大年夜何小玲都会带着家人和农民工一起度过,有时候还一起包饺子。所以她还被工人们亲切地称作“老板娘”。

  凭借如此,何小玲荣获全国和上海市级荣誉近十项,2017年还被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她为此深感自豪。据悉,何小玲代表的是906位上海隧道党员、4400多位隧道股份党员、20多万上海国资委系统的党员。

  何小玲是上海隧道应急维保200人团队里唯一一名女性,行业里有名的“女汉子”。现在的何小玲担任技术、经营和施工管理等多项职务。既是地铁的建设者也是维护者。作为其中的一员,10多年她和她的团队努力守护着城市的安全。

  近年来,上海地下铁路越来越多,城市大动脉越来越多,其他的地下空间也越来越多。“像我们这样的维护地下空间安全的团队越来越多,才能更好守护好城市的安全。”

  “此前我常说安全感是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底线,这就是我们工作最首要的任务。”她说,马上国庆了,大家可能考虑的如何庆祝节日,我们考虑的是国庆期间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为国庆献礼。

编辑: 唐奇云

“地铁隧道医生”何小玲:200人团队唯一女性

“可能自己从小就有点男孩子气,也不服输,所以从来没有觉得女性比男性差。”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的何小玲,是地铁维保应急救援队技术负责人。她和200人的团队肩负着上海140多个车站、150多个隧道区间、170多座联络通道的建设安全重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