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相城非遗走进上海浦东机场活态展示 获中外旅客“点赞”

2018-06-08 18:4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6月8日消息(记者杨静)“醉美乡愁?魅力中国——我在浦东机场学非遗”主题系列活动今天(8日)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举行。有“中国民间文艺之乡”之称的相城,将最具地方特色的非遗珍品,零距离地呈现在中外旅客面前。缂丝、草编、砖雕、泥塑等民间非遗大师亲临现场,进行技艺活态展示,中外旅客在与大师的互动学艺中,深度感受非遗魅力和传统文化精髓。
  实物展陈巧夺天工 “老古董”重放异彩
  一副精美绝伦的?缂丝台屏旁,围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啧啧,这工艺,放现代也不一定能做出来。”人群中时不时发出这样的赞叹。缂丝,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的艺术品。2009年,缂丝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缂丝传承人王昌江也来到活动现场。据他介绍,苏州王氏缂丝的前三代传人都是清廷匠师,第一代传人王金停专做宫廷龙袍褂子等缂丝,第二代传人王新定曾为慈禧太后缂制八仙庆寿袍和霞帔等。“但是修补龙袍也绝非易事。”王昌江说,缂技易学难精,虽摹缂书画,并非简单的照葫芦画瓢,而需要纯熟的工艺技巧和相当的书画艺术修养,许多缂丝书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因为讲求工艺的精美与完整性,工匠通常需要不间断地完成一个构图,往往好几个小时必须一直坐在纺机前不能离开。
  相城生产的仿古青铜器约有上千种产品,其中最著名的就属巧生炉。而巧生炉的制作,曾经一度失传。自20世纪70年代起,陈巧生致力于挖掘、恢复自明代起逐渐失传,至民国时期已完全失传的宣德炉制作技艺。
  非遗展演人气火爆 旅客争相互动体验
  阳澄渔歌作为吴歌嫡系之一,是以吴方言传唱的山歌,充满江南水乡特色和原生态特点,唱腔委婉清丽、含蓄缠绵,从春秋吴国传唱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还没等旅客从悠扬动听的歌唱中缓过神来,非遗大师们已经在机场大厅里“摆了摊”。机场一时成为了“非遗文化互动体验馆”,大师们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太逼真了,跟变戏法似的,这就是泥塑技艺吗?”看着小时候玩的泥巴,在来自相城的苏州泥塑传承人陆招妹的手中,变身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旅客王先生不禁竖起大拇指。2008年,苏州泥塑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千年积淀滋养 相城非遗走向世界
  2500年历史的沉淀,滋养着相城的民间手工艺。一块御窑金砖、一方锦绣缂丝、一曲阳澄渔歌……这些来自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相城的自然脉络,彰显出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至今,相城区已公布了六批47个非遗项目、五批76名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有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8个。
  如何传承发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让更多国内外人士了解,留住手艺,留住文明的记忆?给非遗创造更多露脸的机会,让更多人知道非遗、了解非遗的价值所在。近年来多个博物馆在相城落地,汇聚相城民间艺术精粹,开创了国内众多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先河。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是全国首家展示“御窑金砖”的(遗址)博物,“御窑金砖”是皇室御用的“天下第一砖”。相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易馆是苏州市首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集互动展示、产品交易、宣传教育、创新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荟萃了全区14个非遗项目,20多位传承人免费入驻,展示了共200余件非遗作品。
  相城还致力于为非遗搭建“走出去”的平台,通过组团参加博览会、交流会等途径,为相城非遗进行多方位展示交流,御窑金砖就曾漂洋过海,巡展“金砖国”,走上国际大舞台。
编辑: 林馥榆

相城非遗走进上海浦东机场活态展示

“醉美乡愁?魅力中国——我在浦东机场学非遗”主题系列活动今天(8日)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