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梦·申城美 | 李林:执着科研管理之路的领路人

2017-07-24 11:3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7月24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唐奇云)在外界眼中,他是身处荣誉和光辉之下的中科院院士;在同事眼中,他是充满激情和毅力的战友;在学生眼中,他是体贴却一丝不苟的导师。他,就是上海市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
  在院士、院长、代表、委员等多个角色中自如切换,且在每个领域中都多有创获,但对不了解李林的人来说,他低调得有点神秘,经常婉拒各大媒体的专访,细看他研究方向和科研成就,更是专业得“不知所云”;然而了解李林的人却说,他对学问、对学生、对生活浓烈得像一杯醇酒,有追求、有激情、有胸怀、有担当…… 
学成回国毫不犹疑:奋力开拓Wnt这片生命科学的“蓝海” 
  1961年5月,李林出生于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的江苏省南京市。在重点高中读书时他化学成绩出色,本以为其高考志愿将顺理成章的填为南大化学系,可高中化学老师很偶然地说了句:“用化学解决生物学问题,也许是未来科学发展的新方向”,让他萌生了新的志向最终于1979年考入了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
  1990年6月,李林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生物物理系作博士后研究。在美期间,他废寝忘食的在实验室里工作学习到深夜,因科研成绩优异,受到了美国导师的高度评价。而两年的博士后研究一结束,李林毫不犹豫地回到了祖国。在不少出国留学人员滞留不归的年月里,这显然不是一个普通举动,有部分同事和亲友表示不解。然而李林的回答却很简单:“人无信不立, 既然答应学成回国,岂能食言。” 
  1993年11月,年仅32岁的李林被晋升为研究员。他从90年代末开始主要从事细胞信号转导领域的研究工作,在Wnt信号转导通路研究中做出了系统性和原创性的工作。李林解释道,Wnt就是一种分泌性蛋白,在生命体中“权限”很大:缺了它,胚胎早期生长发育就无法进行;它乱了阵脚,可能引发成年生命体体内的多种肿瘤或癌症。它靠浓度变化,发出不同的信号,通过不同途径传递给千千万万个细胞。“简单地说,Wnt的信号通路就像一张巨大的网,但我们对它了解太少!”李林说,“要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这个想法让我激动万分!” 
  如今,近20年弹指而过,李林在Wnt这片生命科学的“蓝海”中纵横开阖,解开了一个个让国内外生命科学界瞩目的谜团,发表论文80余篇(被广泛引用3000多次),授权发明专利3项。Wnt在表观遗传中如何发挥作用?Wnt是如何待在细胞外,就能把信号传递进细胞?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为干细胞分化、肿瘤发病机理等重大问题的深入理解,带来了全新的视野,也可能为癌症治疗带来新的诊断方法与新药靶点。
建构整套科研管理运行机制:激发创新热情 减少学术腐败
  2001年是年仅40岁的李林面临着事业的一次重大转型,被任命为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并于三年后晋升为所长。期间,他以建立“PI运行体系”和“科研评估制度”为核心,领导生化与细胞所构建起科研、人才、支撑、行政等一整套管理运行机制, 研究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保持并提升了研究所在国内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去年9月,李林被任命为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他注重加强对院所发展战略的研究,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他率先提出院所管理由“一级法人、两级管理” 向“一级法人、两层管理”转变的管理新理念,通过进一步梳理协调院所管理关系,逐步构建适合院所发展的“矩阵式”管理模式。同时他不断完善科研布局,加强科研平台建设;进一步抓好科技创新,促进科研成果产出;进一步实施人才战略,为科研人员营造潜心致研的环境。
  “一个好的科研管理机制, 不仅能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 还能有效地减少科研与学术腐败……”采访中,李林这样阐释他对科研管理机制的理解。每每,看到有年轻人做实验怕苦喊累,他总要鼓鼓劲,“实验台是最接近科学的地方,一步步探究真相,一次次挑战未知世界。你们年轻,正赶上了国家科学发展的大好时机,一定要加油,一定要有激情。” 
  实际上,早在2011年,“李林”这个十分普通的名字就出现在了当年新当选中科院院士的名单中。对于院士的头衔,李林坦言说:“就算成为院士,既往的成绩不会增加一点,追求的科学真相不会有任何改变,就连个人的缺点都还在那里,也绝对不会一下子就变成了优点。”
作为科技界代表的参政发声:重视基础研究 注重源头创新
  由于李林长期在科研一线工作,熟悉科研发展的现实需求,了解科研人员的心声。因此在担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多次把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科技工作者的声音带到会上,围绕重视基础研究、注重源头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环境等方面建言献策,发挥了科技界代表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
  在审议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预算报告时,对数字特别敏感的李林又“较上了劲”。会上,他特别关注科技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发现参阅材料和报告之间有不一致之处,还请了财政部到会的一位司长解释。“数据一定要慎重,不能出现不同口径。”为此,李林还提了个建议:每届人大的第一年,是上一届的总结年,也是衔接年。他希望提供给代表的预算审议资料,能更详尽点,除了当年的预决算数据外,最好再给一份过去五年的预决算数据做比较,让代表在换届头一年就能对预算报告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概念,更好地审议这个国家的账本。
  此外,李林还十分关注基础研究与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他敏锐地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达国家把促进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把争夺科技制高点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支持是其焦点。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2013年全社会研发支出(R&D)占GDP的比重已达到并超过了2.0。国家和社会高度关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问题,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们对科技创新的根基和源泉——基础研究的重视可能还是不足的。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不到GDP的0.1%,只占R&D的5%。一方面,基础研究已成为创新的关键驱动力。另一方面,基础研究的薄弱已成为制约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瓶颈。
  为此,他在提交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关于提高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建议》的议案中,提出加强我国基础研究的三点建议:一是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逐步加大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使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重较快能达到10%或者更高(或基础研究经费占GDP比重的0.2%及以上)。二是建立可持续的基础研究发展机制,优化评价体系,着力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长期从事基础研究,形成稳定的基础研究队伍,不断提升基础研究的能力与水平,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的产出。三是鼓励科研院所、大学与企业建立交流合作网络,鼓励从事产业技术开发的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之间互动,使基础研究的成果外溢,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编辑: 韩晓余
关键词: 李林;Wnt;生命科学;科研管理

李林:执着科研管理之路的领路人

在外界眼中,他是身处荣誉和光辉之下的中科院院士;在同事眼中,他是充满激情和毅力的战友;在学生眼中,他是体贴却一丝不苟的导师……。他,就是上海市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在院士、院长、代表、委员等多个角色中自如切换,且在每个领域中都多有创获,但对不了解李林的人来说,他低调得有点神秘,经常婉拒各大媒体的专访,细看他研究方向和科研成就,更是专业得“不知所云”;然而了解李林的人却说,他对学问、对学生、对生活浓烈得像一杯醇酒,有追求、有激情、有胸怀、有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