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浦江东岸将架12座慢行桥 禁止机动车通行

2017-07-23 09:48:00来源:文汇报

  白莲泾桥慢行效果图。上海东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路有慢行路,桥也有慢行桥。据初步规划,黄浦江东岸21公里将架起12座慢行桥,旨在连通滨江公共空间的断点,预计年底前陆续完工。对此,上海市政总院综合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戴伟感叹:如此成系统的大体量慢行桥建设,在上海实属头一遭。

  慢行桥,理念很新,在搜索引擎中还找不到像样的官方解释。和慢行路类似,禁止机动车通行、满足慢行交通等功能自然必不可少。戴伟补充说,慢行桥还强调艺术性,供人们驻足观景,原本用来连接两处腹地的“桥”因此变成了“目的地”。“慢行桥将绿地、建筑、河道景观融为一体,特别设计了供驻足拍照的空间,邀请人们来聚集、互动、观赏各种角度的江边景致。”

  斜拉桥不再一家独大

  回顾近二三十年的桥梁发展历程,早期以交通功能性和经济性为主进行设计建设,斜拉桥成为主流———跨黄浦江最早的两座桥都是斜拉桥。近几年来,桥梁形式和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慢行桥的理念渐渐兴起,与慢行路共同构成城市的慢行系统,推动城市桥梁布局从贯通到连接、从视点到视野、从驻足到休憩等多个层级纵深发展。

  好风凭借力,“慢行+桥梁”的设计理念在上海落地开花。受浦东新区委托,上海市政总院综合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桥梁工程总体牵头单位,负责全线桥梁工程方案的总体协调与前期技术管控,中标了其中跨洋泾港、白莲泾、倪家浜、川杨河、三林北港、三林塘港以及跨其昌栈、泰同栈、杨家渡轮渡共计9座慢行桥,还有浦西滨江3座慢行桥的设计指导。

  据了解,慢行桥项目于今年3月正式批复立项,从目前掌握到的效果图可以看出,慢行桥风格迥异、造型新颖,在考虑安全、环保、舒适性的同时,注重艺术与功能相结合,通过结构形式、材料选型、颜色区分等手段,展现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线。

  洋泾港桥,位于东岸21公里贯通的起始点,故而被称为浦江东岸“慢行第一桥”。它的设计突破了传统桥梁的概念,以空间桁架构建桥体形态,巧妙利用高差,将慢步、跑步、骑行三种交通方式加以区分,使不同游客皆能各得其乐。骑行道布置在桥面底侧,降低了爬坡难度。形式简洁、轻巧,与附近杨浦大桥交相辉映,实现黄浦江从“生产岸线”逐步置换为“生活岸线”的目标。

  是桥,更是一道景观

  传统形式的景观桥、景观连廊在上海并不鲜见。以陆家嘴“世纪连廊”为例,原先的交通功能顺应时代变化转变为观景平台,是游人不可错过的一景,后来类似趋势在金沙江路天桥等“10后”桥梁中都有所体现。桥梁本身就具备观赏性和景观性———受此启发,滨江岸线上的慢行桥,把景观桥从陆上搬到了水上,使桥梁成为城市活力和美学的基础设施。

  慢行桥的体量都不大,轻质的钢结构很容易拗造型,建筑设计师又怎会甘心于仅仅打造“基础设施”?一展奇思的机会来了,锻造水上建筑艺术品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如果说苏州河是中外荟萃的桥梁博物馆,那么黄浦江滨江“彩带”上的慢行桥,就将是桥梁建设的艺术馆。

  三林塘港桥周边环绕着徽派建筑格调,因此不仅要在结构设计上有小桥流水的曲径风格,又要在色彩上融入周边环境。绵延的连续梁结构勾勒出桥梁曲线,桥身为箱型梁结构,简洁明快。经金属板包裹后打磨抛光,再喷上灰色涂料,富有质感。

  白莲泾慢行桥的中段设有月牙形观景平台,平面上以内切弧线设桥,拥有更宽阔的观江视野,营造具有休闲和经营性活动的休闲码头景观。

  川杨河慢行桥是东岸12座慢行桥中规模最大也最具特色的一座桥梁。考虑到要给过往船只预留出连续的航道空间,设计方在全国首次采用背索桁架体系———结构形式上集合了悬索桥和桁架桥的双重优势,主跨桁架上弦杆代替悬索桥主缆,桁架竖杆代替吊杆。桥梁主跨达165米,整体新颖轻巧,与老川杨河桥造型匹配,散发力度之美。

  规模最小的倪家浜桥,为了体现其绿地廊道的特色,设计师在上方加罩了玻璃建筑,使之具备了遮风挡雨的功能,供行人休憩驻足,更显人性化。其外侧拱桥靠近黄浦江,较高的坡度适合漫步观赏江景;内侧吊桥弧度较小,适合骑行通过。

  “桥梁工程是百年大计,必须有超长使用寿命和超强可靠性。”在设计、承建慢行桥过程中,戴伟和团队把结构的经久耐用当成建设慢行桥的首要考虑因素,这些桥将统一采用钢结构,使用寿命将达到50年至100年不等。

编辑: 韩晓余
关键词: 禁止机动车通行;悬索桥主缆;弦杆;索桁架;桥体

浦江东岸将架12慢行桥 禁机动车通行

路有慢行路,桥也有慢行桥。白莲泾慢行桥的中段设有月牙形观景平台,平面上以内切弧线设桥,拥有更宽阔的观江视野,营造具有休闲和经营性活动的休闲码头景观。”在设计、承建慢行桥过程中,戴伟和团队把结构的经久耐用当成建设慢行桥的首要考虑因素,这些桥将统一采用钢结构,使用寿命将达到50年至100年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