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黄天华:倾注一生心血诠释学者信仰 31年铸就中国人自己的财政制度史

2017-05-16 11:5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5月16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唐奇云)“科学的道路没有平坦的可以走,只有在那崎岖的小路上,不为劳苦去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黄天华在本学期《经济中国》系列课程中,向在座的本科生们这样说道。

  从兴趣到责任:“我只是为了信仰”
  黄天华坦言,在专业领域之外,自己是个不太会说话的人,31年的书房生涯就是为了写成两本书——《中国税收制度史》和《中国财政制度史》,为此,他耗尽了一生的精力、时间、资金去完成“中国人的财政史一定要由中国人研究的承诺。”目前,已出版的《中国税收制度史》不仅被新闻出版总署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书籍出版规划》、国家教委《“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同时也于2008年获得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
  时间倒退至1982年,彼时的黄天华作为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制度史的研究生,师从东北财经大学资深教授马大英。从老师的口中,黄天华首次得知我国对于中国财政制度史的研究,早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大幅赶超。“比如说研究中国宋代财政经济的中心在巴黎、东京;而研究中国前清、后清、北洋、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经济的文献史料,几乎绝大部分都存于美国。”
  黄天华回忆道,由于自己当时兴趣正浓,加之“史料往往存于海外”的现状另人震惊,因此毫不犹豫的回答道:“马老师,您放心,我哪怕倾家荡产,头破血流,这条路我走定了”。就这样,黄天华为了这一句承诺,倾注了一生的心血来履行。然而,如今最令他感到着急的却是:到底是《中国财政制度史》这本书长、还是自己的生命长?“因为生命的长度太短,我不可能把这本书写好,再给我20年的话,还想把这套书继续深挖下去。”
  在谈及整整31年的付出是否值得时,黄天华是这样回答的:“我只是为了信仰,我圆了我老师的梦、也圆了自己的梦。这件事一定要由一个中国人来做,至少可以在国际上拥有那么一点发言权,纯粹只是为了这一点。”

  穷尽一生收集史料:“我都是不择手段的”
  1984年,黄天华为自己做了一个规划,计划用30年的时间,研究包括中国税收制度史和中国财政制度史,同时融合军费制度史、官俸制度史、社会保障史、专卖制度史以及宗教与财政关系史。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条路实在太艰辛了。“最难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史料难得,还有一个是经济压力。”黄天华实事求是地说道。
  据介绍,由于财政制度史研究的时间周期较长,因此在高校根本不可能作为课题立项,也就是说,该项研究经费必须自掏腰包。黄天华向记者透露,尽管流落在国外的文献资料可托学校的外籍教师帮其寻找,然而“复印—每张5元”的标价对这项研究来说,是个极大的经济负担:“我都没有想过自己在这上面投入了多少钱,反正有的全部进去了。”此外,为了收集全国各地的研究资料,黄天华在出差途中甚至都舍不得住50元一晚的招待所,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选择在火车站将就。
  在这一艰苦卓绝的过程中,黄天华反复提及感谢的一位恩人,就是悄悄地在经济上给予资助、时任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的丛树海。“那次丛校长个人给我4000块,我当时谢都没谢,拿了钱就买火车票赶去北京,我也从来不解释这些钱用去了哪里,这是校长对我的一种信任。”黄天华说。
  如今,黄天华的家、办公室、甚至女儿的家中,都堆满了整书橱的研究资料。当被问及有没有因为经济原因或路途遥远而错失了一些史料,黄天华坚定且骄傲地答道:“这个没有发生过,我都是不择手段的,随便怎样都得把它拿下来。”

  甘做春蚕却陷入矛盾:“学生已经看到我太苦了”
  说起黄天华老师,除了听课的学生,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青年教师张熠也对其充满了敬佩:“在学生的时候非常崇拜黄老师,他的中国财政制度史里面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讲课的时候总可以旁征博引。我们作为学生的时候就觉得,哇!黄老师的形象非常高大,真是大师的风范!与他成为同事之后,在原来仰慕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份敬佩。”
  “做这种研究可以坚持那么久,等于是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这个事业,之前我真的不知道是什么驱使(黄天华)老师能一直把这项研究坚持下去。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使命感、是责任感。他觉得在这个领域一定要有人做出点东西来,才能向世界交代、才能向中国的学术界交代。”对于自己师从多年的导师,2013级硕博连读博士生钟灵娜这样说道。
  在黄天华看来,研究财政史不能停断,然而却越来越难找后继者。“我国需要有懂得财政的人才去研究军费、专卖、官俸等领域,而现在实在是太缺乏这类人才了。”让黄天华感慨的是,即便上海财经大学已对此项研究给予了优惠政策,但自己的学生几乎全部都半路改道,“是学生不愿意吗?我觉得不是,他们看到我太苦太苦了,所以选择了别的相对轻松容易出成果的路。”
  青年教师张熠坦言,自己在入岗位后才发现每个人都面临了科研、教学、考评等巨大压力,“如何做一个自己喜欢的研究?做一个将来能对学科留下一些精神财富的研究?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一点了。”在张熠看来,大师的成长需要土壤,大师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效仿,也同样需要土壤。
  黄天华也对此表示,自己目前能做的,就是尽量为想要从事财政制度史研究的学生铺路,尽量帮助他们坚守下去。“我只是一个守望者,我已经60多岁了,没有精力再去坚持,但我希望执着坚持的学生们,不要比我更清苦,有一个相对较好的研究氛围。”
  (本文图片来源:洪梅、李京烁)
编辑: 韩晓余
关键词: 黄天华;学者信仰;31年;财政制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