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1月1日消息(记者唐奇云)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共同举办的第七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昨天(10月31日)在华东师范大学闭幕。为期两天的本届论坛以线上线下融合为导向,采取“线下分布,云端同步”的形式,在北京、长春、长沙、重庆、广州、贵阳、杭州、金华、兰州、南京、南通、曲阜、厦门、上海、深圳、武汉、西安、中国香港、美国华盛顿和明尼苏达等地同步举办29场分论坛,吸引到百万人次在线关注。

更为精细的研究方法、对问题更为实在的关注、与论坛主题更为适配的论文,为推进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实证研究提供了典型范例,为提升中国教育研究的水平和话语权提供了可靠保证,为中国教育实证研究走向世界提供了可行的方案与路径。据介绍,本届论坛在方法内容上进一步拓展创新,从传统的实证研究方法论坛拓展到聚焦专门领域的专题论坛,方法不断精进,团队牵引力不断增强。在国内17所高水平高校继续聚焦不同教育实证方法平行论坛的同时,首次由成员遍布全球的12个分主题实证研究团队举办12场专题研究平行论坛和SAGE出版社工作坊。

据介绍,12个专题研究团队近170余人次的分享聚焦当前国内外教育研究的前沿主题展开,内容涉及大学生学情调研、国际教育测评、教师情感劳动、“寒门贵子”问题、社会情感能力、情境教育、高等教育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网络分析、音乐教育和教育公平等热点议题。通过将方法和问题紧密结合,进一步将新时代高水平教育实证研究推向深入。

与此同时,本届论坛共收到会议论文投稿344篇,17场平行论坛共有260余人次进行主题报告。内容涉及教育定性比较分析、教育质性研究反思与前瞻、教育调查的方法与技术、教育中的多层线性分析、教育中的案例分析、教育质性研究中的观察策略、教育混合研究设计、教育中的循证研究、教育扎根理论研究、教育量化研究反思与前瞻、教育中的因果推断分析、教育图像与视频分析、教育叙事与生命史研究、教育民族志方法、教育的中介与调节效应、教育中的测量评价技术、教育中的结构方程模型等研究领域。

此外,12个专题研究团队近170余人次的分享聚焦当前国内外教育研究的前沿主题展开,内容涉及大学生学情调研、国际教育测评、教师情感劳动、“寒门贵子”问题、社会情感能力、情境教育、高等教育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网络分析、音乐教育和教育公平等热点议题。通过将方法和问题紧密结合,进一步将新时代高水平教育实证研究推向深入。

此外,作为从第五届开始的创新环节,本届“期刊与作者面对面”更加注重回应作者关切,期刊主编直击问题关键,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进行了拓展与创新。不仅从现场“面对面”到云端“面对面”,从期刊主编与作者互动交流、期刊主编与论坛获奖者座谈,拓展到实证研究获奖者与青年学人的分享交流,更是在实时互动的基础上,预先收集作者共同关切问题。在本届论坛中,共有50多位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学生、学者提出问题,涉及“选题”“录用”“投稿过程”“建议”等领域。

论坛主席袁振国教授表示,通过多年的共同努力,实证研究论文本身的水平明显提高:“首先是研究设计,对怎么开展研究,实际的水平在明显提高。第二,实证研究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在明显提高。中国教育学的学术论文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地走向了世界。中国的教育学论文在世界上的阅读量和被引用量也越来越多,中国在世界教育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强。第三,在理论水平提高的同时,方法的先进性也大幅度提升。”

袁振国认为,实证论坛的举办不仅促进了教育学自身的研究,而且推动了中国整个社会科学水平的提升,促进了中国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改进。第七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立足上海,在云端集聚教育实证研究力量,旨在推动教育科研事业高质量发展,并继续面向全球传递新时代中国教育学研究范式变革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