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国庆节,对于50岁的余忠宝来说势必终生难忘:他家成为入住北管村房屋翻建项目的第一户村民,在新房里,他25岁的女儿迎来了接亲的新郎。

10月3日,女儿出嫁的这一天,余忠宝醒得特别早。他发现,北管村原来早已“醒来”。

每天凌晨四点,北管村主干道北陈路上早餐店冒出的腾腾热气里,睡眼惺忪的人们一根油条、一杯豆浆下肚,宣告着忙碌的一天开始了。

从油条、大饼和豆腐花,到锅贴、蛋饼和胡辣汤,在方圆2.67平方公里的北管村,早餐品种日益丰富。旺盛的人气和多元的餐饮文化,促使着早餐店主们翻着花样出新品。

“这哪里是一个村,分明是一个镇嘛。”一位店主的话,道出了多数人对于北管村的印象。

没有产业这个“1”,就没有后面那些“0”

沈彪爱玩谐音梗,从最早的“北管即百管”,到如今的“思义成十亿”,这位从嘉定新城(马陆镇)北管村走出去的全国人大代表,用一口浓浓乡音诉说着一个村庄的乡村振兴史。

穿村而过的思义路,属于北管村村域的仅有1.5公里,可就在这短短1.5公里道路上,集聚了爱茉莉、百事食品等10余家企业,每年贡献税收近10亿元。从一条无名的乡间小路,到企业扎堆的“十亿路”,思义路的蜕变史是北管村发展的缩影。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在沈彪看来,有了“产业兴”这个“1”,才有后面“村民富”“乡村美”那么多“0”。1958年出生的沈彪是土生土长的北管人,1986年他接任村书记,这一干就是35年。35年来,北管村从负债20万元,发展到可支配收入近4000万元、固定资产近4亿元。

时代的波澜壮阔,成就了抢抓机遇的北管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轰轰烈烈的全民招商潮呼啸而来。正是在这个时期,“北管动起来了”。起初,北管村通过在公司、银行担任高管的本村人牵线,引进了几家企业;后来,村干部走南闯北“扫街扫楼扫园区”,磨破嘴皮一家一家谈;再后来,北管村干脆在市中心区设立办事处,派人驻点招商。

从仅有一两家村办企业,到如今引来中日韩美等国的130余家企业,用沈彪的话说,“一个地方的发展,是一点点搏出来的。”

思义路边的韩企爱茉莉化妆品,每年贡献税收数亿元,高度自动化的产线上,见不到几个人;离爱茉莉不远的美企百事食品,靠着一罐罐薯片,每年上缴税收约2000万元。

在北管村的“产业血管”中,如果说“十亿路”是主动脉,那分布于村里的诸多新兴产业,则是同样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

在当下红火的工业互联网领域,正筹划着上市的嘉岩供应链算是“赶了个早集”。这家工厂数字化管家服务领域的领跑企业,客户中有不少像壳牌这样的行业翘楚。“我们就像制造业企业的管家。”公司董事长胡正朝介绍说,通过动态监测设备、重建采购体系等手段,可为客户节约大量成本。

昨日的“旧船票”,登不上今日发展的“客船”。北管村的村干部深知这一点,因此这些年产业“新陈代谢”从未间断。比如,嘉岩供应链就是由一家木制品加工厂改建而成。在北管村自建的10万平方米厂房楼宇里,这样的转型案例比比皆是。

“素颜”的北管村,经得起考验

产业兴,则钱袋子鼓,但钱袋子鼓,绝非乡村振兴的唯一考量。村里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才是乡村振兴的最终落脚点。

提起北管村,有两个关于“暗访”的故事值得一说。

“我们在嘉闵高架上,马上到村里了。”今年8月初的一天,沈彪接到一个电话,被告知20分钟后市领导到北管村调研。这样的“临检”北管村不是第一次经历了,几年前一位市领导前来调研,甚至都没通知。实地看过“毫无准备”的北管村后,市领导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素颜”的北管村经得起考验,关键在于做到了社会治理常态化。

这些天,北管村“一网统管”指挥中心正在进行建成以来的第三次升级改造。升级后的“一网统管”系统,真正实现了“一屏观北管”。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实有人口信息、企业分布情况等各类数据。

散布于村内各处的公共视频设备和传感器,将北管村的“动态体征”实时传送到指挥中心。企业有没有乱排放,车主有没有违法停车,甚至连光顾菜场的顾客体温有没有异常,指挥中心都能第一时间掌握。

确保村域治安平稳有序,除了科技加持,完善的联勤网格化机制同样功不可没。北管村村委会副主任何奕健介绍,村里构建了全村覆盖、全天巡逻、全程监管、全方联动的“5分钟响应圈”,“这两年,村里没有发生过一起入室盗窃案件。”

村庄的复兴,始于年轻人的回归

站在即将装修好的新房前,53岁的姚家村民组村民余培红满脸笑意,“终于和30多年房龄的老房子说再见了。”

对于年纪稍长的原住民来说,年久失修的老屋和割裂不断的乡情,是一对化不开的矛盾,北管村适时启动的房屋翻建工程,将这一矛盾化为无形。姚家村民组56户村民的先行先试,让越来越多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根据规划,到2025年底,全村600余户村民都将完成房屋翻建。“老宅翻新的消息传开后,不少年轻人都说要回来住呢。”余培红说。

北管村姚家村民组房屋翻建项目

村庄的凋敝,往往始于年轻人的出走。反之,村庄的复兴,依赖的是年轻人的回归。

1993年出生的邵子豪,供职于村里一家互联网公司,从采购起步,如今已是产品经理;1992出生的管佳骏,在外闯荡数年后,去年回到村里成了一名条线干部。

本土年轻人回归的同时,五湖四海的年轻人纷纷来到北管村,他们的到来,带来了多元文化和蓬勃朝气。

在物流园改建而成的希望·屹盛孵化基地一期,120多家入驻企业里,几乎都是“90后”。这些创业青年有的在直播间里卖力带货,有的在工作室里专注摄影,有的在电商平台上经营网店,还有的从事着制作动物标本、修复高端鞋具等冷门小众的行当。“低廉的租金、便利的交通、完善的配套、有序的环境,这里都有。”在孵化基地运营总经理王啟飞看来,“如果说初创团队是一棵棵青苗,那北管村就是营养土,为创业者赋能。”

“年轻人为什么愿意来,关键要给他们平台。”沈彪最近老爱提“软实力”,“平台也是软实力,它不仅指优质的岗位,还包括了各类优质元素。”

从“治穷”“治乱”到“品质”“宜居”,北管村一次次从“舒适区”跨入“不适区”,这才有了“四个百园”——百企产业新园、百姓宜居家园、百管文化乐园、百花生态公园。“四个百园”既是沈彪口中的“平台”,亦是全面乡村振兴的基石。

北管村生态林

从凌晨四五点早餐店前的低声寒暄,到次日凌晨一两点饭馆里的高谈阔论,北管村的晨午暮夜,在一份接着一份的热闹中周而复始,“这哪里是一个村,分明是一个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