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四项创新亮点降低企业通关成本

2017-01-17 13:4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1月17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唐奇云)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自2014年3年建设方案提出,已经具有“监管+服务”9个功能板块,覆盖口岸通关作业全流程和贸易监管主要环节。上海口岸95%的货物申报、全部的船舶申报都已经通过单一窗口办理,企业能够通过单一接入点一次性向管理部门提交单证数据,降低通关成本。
  口岸是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节点,监管环节最为复杂,也是企业最盼望提高效率的环节。数据显示,上海口岸占全国1/4的进出口贸易量,出口货物65%来自长江经济带区域其他省市,因此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是促进贸易便利化的重要措施。
  上海市口岸服务办公室通关协调处刘代宇向记者介绍,在没有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之前,企业要向国际贸易与管理的相关部门的申报资料时,需要分别登录各个政府部门各自的系统、提交各个政府部门需要的单证资料。如今,企业只需要登录单一窗口的平台系统,将国际贸易相关的数据资料递交,各政府管理部门会通过该平台来获取他们各自所需的单证数据资料。“企业就不需要就相同的数据,相同的单证来进行多次的提交,就是把多次变为一次,把多次登陆不同系统变为一次登录一个系统。”刘代宇如此说道。
  李克强总理于2016年11月22日考察上海自贸试验区时表示,“在当前全球进出口贸易萎缩的情形下,你们创造的经验,为扩大我国进出口贸易打造了新亮点”。总理口中的“新亮点”体现在单一窗口以下四个创新的方面。
  一、模式创新:多部门平等共建协作机制
  我国口岸实行多部门执法体制,以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的电子口岸和信息系统为基础,率先在一个口岸、一个地方建设具有功能完备的单一窗口。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等部门都把支持上海单一窗口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上海海关、国检、海事、边检等23个部门平等参与,建立“政府主导、共建共管、协作运维”机制,共同推进、共同打造全国一体化的单一窗口环境。
  国家口岸办认为,这在国际上,是对单一窗口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和贡献。
  二、制度创新:传统口岸通关流程“一站式”整合
  实施单一窗口,企业和监管部门共同面对一个平台,将传统的“线下”和“串联式”口岸通关流程变为“线上”和“并联式”,将以往不同的、交叉的流程和手续办理优化整合成为一个流程链,覆盖通关作业各环节。
  通过单一窗口,一方面,实现了企业一次性提交申报,“一站式”办理,监管部门通过单一窗口反馈办理结果,简化了申报流程和手续,提高了企业申报效率,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为口岸管理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提供了支撑,实现共享数据信息,通过联网核放,共享互认前序办理结果,简化了监管流程和手续,提高了监管效率和执法透明度,是推进“放管服”的重要抓手。
  三、技术创新:连通监管部门间信息“孤岛”
  单一窗口汇集整合了口岸和贸易管理相关部门以往相互独立的、“烟囱式”的申报监管系统和窗口现场业务,在一个平台进行数据处理和交换,贯通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打破信息“孤岛”,消除系统“堵点”。
  通过数据协调和简化,建立数据元目录,在一个平台兼容不同监管系统的“方言”,货物申报数据减少1/3,船舶申报数据减少2/3。充分体现“互联网+”和客户便利应用,提供了网页版、客户端版和企业ERP直传等3种申报提交方式,令贸易商和代理之间也可以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此外,还试点货物申报企业身份认证“一卡多证”,申报不再需要分别插卡。
  四、服务创新:大数据实现均等化政务管理
  通过单一窗口让数据跑路,压缩了通关时间,货物申报由1天到半小时,船舶申报由2天到2小时,节约了企业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单一窗口实行企业免费申报制度,为企业提供均等化的政务服务。通过单一窗口大数据,对企业来说,可以进行提前申报,可以全程跟踪通关手续办理的实时状态;对管理部门来说,可以跨部门共享监管信息、全面了解情况,为加强风险防控和协同监管提供数据支撑和网络通道。
编辑: 林馥榆
关键词: 上海;国际贸易;创新;通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