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这是雅克·贝汉执导的纪录片《迁徙的鸟》的第一句解说词。位于山东东营的黄河口大湿地,日渐成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图片

  “鸟儿都知道,这里的人对他们特别好!” 拍鸟、护鸟已有20多个年头的东营市观鸟协会会长郭建三告诉记者:“鸟多的时候,飞起来就像一张悬在空中的网,黑压压一大片。最近几年,随着湿地的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快速改善,东营的鸟类种类增加了100多种。这里面既有‘常住人口’留鸟,‘短租客’夏候鸟和冬候鸟,以及‘过境游客’旅鸟。在保护区,每年观测到的迁徙、越冬、繁殖的鸟类达500万-600万只,几乎每个季节都有超过100万只鸟类在这里栖息。”

  万里黄河裹挟的着泥沙,用匍匐的姿态与滔滔海水深情相拥,在渤海之滨日夜沉积,年复一年填海造陆,形成了一望无际的黄河三角洲平原,以及大片年轻的湿地。这是黄河母亲奔向大海之前,留给中华儿女最后的馈赠。

图片

  这里越来越成为候鸟们理想的中转站,在全球8条主要的候鸟迁徙路径中,有两条会经过黄河三角洲。来自大洋洲、东亚、西太平洋等地的候鸟都会考虑来到这里中转。这里鸟类资源丰富,珍稀濒危鸟类众多,共有鸟类368种。区域内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东方白鹳等1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灰鹤、大天鹅等51种,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被誉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和“中国黑嘴鸥之乡”。

  据郭建三介绍,东方白鹳是一种对环境质量极为挑剔的鸟类,2005年,他们还只是在东营越冬,不在此繁殖。到2019年,仅在保护区内就发现了150多巢东方白鹳,保护区外也发现了60巢。据不完全统计,有约1500只东方白鹳生活在东营,占到全球总量的约三分之一。为了把东方白鹳留下,保护区工作人员费尽了心思为他们建起“经济适用房”。东方白鹳习惯在高处筑巢,一般会选择树木高大的稀树林,由于缺少高大乔木,十几年前,东方白鹳就开始在电线杆上筑巢。为了消除鸟对电力安全的威胁,减少电磁辐射对鸟的影响,人们在电线杆顶端布置上碗状的巢托,诱导东方白鹳在指定的“安全位置”筑巢。

图片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保护全球物种多样性的天然基因库和重要支点。近年来,东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实施湿地修复和刁口河故道生态调水工程,先后修复湿地35万亩,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功能显著增强。正在实施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推进自然保护区水系贯通项目,改善以鸟类为主的滩涂生物栖息地质量,切实提高湿地生态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

  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东营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品牌。去年10月25日,东营成为全球18个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之一,这是国际上在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方面规格最高、分量最重、含金量最足的一个奖项。湿地是东营的显著生态特色,全市湿地总面积4580平方公里,约占山东省的四分之一,中心城致力打造“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鲜明特色。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四级调研员于龙飞说,世界自然遗产是生态保护的重要载体,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已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清单,成功申遗将有力推动黄河口区域湿地修复和生态保护,提升东营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发挥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核心引擎作用。

图片

  “河海交汇”、“新生湿地”和“野生鸟类”三大品位好、体量大、价值高的旷世奇观资源,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和不可复制性,是东营独一无二的世界级旅游资源。东营拥有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山东省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六大最美湿地等多项桂冠,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和科研价值。眼下,东营正着力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级,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他们将深入实施“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为富裕东营的支柱产业、幸福东营的惠民产业、宜居东营的生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