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济南名士张养浩

2018-05-09 14:33:00来源:央广网
张养浩雕像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首散曲道尽了人世的沧桑,也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元代的散曲大家——张养浩。然而,他远不止于此。

  张养浩是地道的济南人,家就在今天的水屯北路与西泺河路交叉口东南150米,这里也是他的墓地。别看现在这里有点偏,房价不如济南东边和南边,但在元代,此处可是风景秀丽之地。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泉水,听得到鸟鸣蛙语,闻得到草腥花香......

张养浩墓

  不少人觉得,能写“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样的悲戚语句的人一定是在苦水了泡过的。其实,不然!张养浩少时家境殷实,父亲是生意人,足够让他过上少爷的生活。不过,张父不是一般的买卖人,其很有想法,在逐利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因此,他在张养浩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让他读书。

  张养浩本来就是一颗读书的种子,且非常勤奋,以至于他的母亲都怕他用脑过度,常常逼着让他休息。可张养浩一等母亲离开,就趴在被窝自里读书了。

墓南侧是一个湖

  天道酬勤,没过几年,张养浩已是小有名气的知识青年。1288年,19岁时他游览珍珠泉,并慷慨写下《白云楼赋》,一时名声大噪,连山东按察使焦遂读后都大赞不已,推荐他当了东平学正,相当于现在的东平县教育局局长。这真是羡煞旁人啊。

  可是,张养浩是有大抱负的人,在东平干了几年后,就到京师谋发展去了。凭着自己的文采,他受到了平章政事不忽木的赏识,把他推荐到礼部,后来又去了御史台。

  张养浩也非常争气,除了工作做得好,人也清廉。有一次他病倒了,恩师不忽木去探望他,看到他家徒四壁,都有些吃惊,从此对他更加器重。

  这不,张养浩很快就被任命为堂邑(今在聊城)县尹。新官上任,问题肯定少不了。他一到,下面的人就告诉他,县衙不太“清净”,可张养浩身正胆大,不信什么鬼怪。而且,他也没精力管这些。

张养浩墓就在这个公园内

  上任之初,他就向世人表明自己的清廉志向,将精力全部用到了工作上。首先,他带头破除迷信,捣毁了30多所神祠,将人们的精力转移到农业生产上。接着就是维护治安,扫黑除恶。在整治过程中,大部分霸痞还算听话,都能痛改前非。可也有顽疾。当时此地有个名叫李虎的恶霸,很有实力,以前的县尹都不敢怎么着他,可张养浩不信邪,愣是将这一伙黑恶势力给铲除了。老百姓自是对他感激涕零。

  由于在堂邑工作突出,他走的时候,老百姓都给他立碑颂德。

  此后,张养浩就到了京师工作,并且职位不断提高,做过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死后还被追封为“滨国公”。虽然他为官只有40年左右,但是元朝先后换了近10个皇帝。可见,这时的政局是何其动荡。但无论政局如何动荡,张养浩的直脾气一直没怎么改。

  平时看见不顺眼的,就算是皇帝照怼不误,而皇帝们宽容的,就“忍气吞声”,不宽容的,就把他贬为平民,总之,他的仕途起起伏伏的。以后,为了“教育”其他后来者如何当官,他还出了《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本书,这成为后来者的案头必备。

张养浩墓前的石兽

  除了为官清廉,敢于直谏,他在职时还干了一件大事,就是主持元朝的第一次科举考试。要知道,在他之前,科举考试一直是中断的。通过他及同事的努力,科举得以恢复,汉人士子也有了奔头,地位也有了一些提高。

  除了办事,他识人也有一手,像张起岩、欧阳玄、杨景行等人都是他提拔的,后来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为国家做了一些实事。

  虽说他的官越来越大,可他对官场也产生了厌倦之感。元英宗时,他辞官回家,回到济南的故居。一待就是8年。这几年他过得无比逍遥,没事就逛逛大明湖、趵突泉,逛完后就写写观后感。当然,其间众位皇帝先后6次召他返回京师做官,但是都被他拒绝了。

  可公元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多达67万户,朝廷再次征召他为陕西行台中丞,负责赈灾时,他没犹豫就答应了。当时他已经将近60岁。

墓前有人刚放上了菊花

  也就是在西行的路上,当他目睹灾民的悲惨之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

  到达陕西后,张养浩立即展开救援。他一手打击奸商,一手忙于赈灾,4个月的时间里,他吃住在公署。虽说,中间身体出现不适,可他也无暇顾及,最终积劳成疾,死于任上,年仅60岁。

  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编辑: 唐磊

济南名士张养浩

一首散曲道尽了人世的沧桑,也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元代的散曲大家——张养浩。然而,他远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