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乡村振兴的“济宁样板”

2018-05-16 23:2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济宁5月16日消息(记者 林彦银)引进草莓产业、成立草莓学院,在采煤塌陷区上建设农业生态园,藕田里套养小龙虾......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济宁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尝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今,这里的农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村容村貌在发生巨大变化,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目前,该市的干部群众正坚定信心、鼓足干劲、苦干实干,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大流店村的草莓学院。

大流店村正靠着这些草莓实现完美蜕变。

  小草莓“摘”出大产业

  济宁市任城区唐口街道大流店村,因机场路横穿而过,加上农田排灌站距离太远,对传统农作物种植造成了影响,导致村民收入低,年轻劳力纷纷外出打工。而近几年,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却选择辞职返乡,回村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源于大流店村大力发展乡村振兴的有益尝试,引进草莓产业,成立草莓学院,培育新型农民,这里的草莓产业正帮助大流店村实现完美蜕变。

  “我们以美丽乡村经济产业园为阵地,创建了唐口街道目前最大的草莓园区。”大流店村党支部书记张美珠告诉记者,结合生态乡村文化旅游和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路,加之自己6年的草莓种植尝试,他认为引种草莓是适合本村发展且能够带动村民致富的一条好路子。

  “我们通过四处走访学习种植草莓的方法,找到了适宜在大流店村种植的草莓—章姬,俗称‘牛奶草莓’ 。”张美珠介绍说,产业园区为村集体流转农户土地,集体投资建设大棚、集体提供苗种技术、把大棚再租赁给农户进行种植、管理和经营。“去年8月建了100个大棚,村集体注册了济宁市驿路水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全权管理草莓种植产业,统一育种、统一技术、统一包装。”张美珠说,目前,大流店村草莓种植面积有300余亩,年收入可达1200万元。

  在做大做强草莓品质的同时,大流店村重视拉长草莓产业链。草莓学院里摆放着草莓汁、草莓干、草莓果酱、草莓奶茶等制作方法,供村民学习。这些草莓的副产品,不仅能拓宽草莓的销售渠道,还能提高草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目前,结合大流店村草莓引种的经验尝试,唐口街道及时提出“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规范提升、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把草莓种植作为区域经济的特色产业来抓,计划到2019年带动周边9个自然村,种植面积达到6000亩至10000亩。

采煤塌陷区正被改造成生态园。


喻兴生态园热带雨林馆内的热带水果。

  采煤塌陷区变村民“后花园”

  喻兴生态园位于济宁市任城区喻屯镇安兴集村,3年前,整个生态园都是一片煤矿开采的塌陷地,煤炭资源在为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使大量的土地成为“悬空区”。

  “2015年,这里的采矿塌陷区有2000多亩,最深的地方塌陷1米多,我们想办法把塌下去的土地填起来,进行复垦,抬田挖出的水塘用来养鱼,形成了‘上农下渔’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记者了解到,该塌陷区地下矿井的水温高达39-42摄氏度,喻兴生态园的热带雨林馆正是利用矿井水的余热建成的。“这个热带雨林馆占地6720平方米,现在栽种的热带水果和植被一共有近400种,顶棚和四周用的是玻璃建筑,夏天靠太阳光照射产生热量,冬天就用地下采煤区抽上来的热能。”生态园的职工陈宾告诉记者。

  “原来的土地流转给了生态园,每亩地补给我1200元,建园之后,我来这儿打工,每月工资2400元,在家门口儿就把钱给挣了,我们村很多来这儿干活的,比在外面打工强。”安兴集村村民魏凤作说。

  陈宾告诉记者,今后喻兴生态园将会招募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户前来帮工,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整个项目分三期建设,一期实验区400亩,二期示范区300亩,三期规划是2000亩,计划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乡村合理分享生态红利,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生活环境好起来。”

  喻兴生态园区的建设既让塌陷区得到了全面治理,也吸引了当地大学生返乡就业。侯忠斌是喻兴生态园的一名技术员,2012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2017年3月,侯忠斌回到家乡,应聘到园区工作,主要负责保土养护、科学育苗。

  “通过这一年多的工作,我感受到了生态园在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项目上的飞速发展。这里是一个大舞台,在这里我能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年轻的侯忠斌非常自信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济宁市任城区采煤塌陷土地面积7.3万亩,涉及6个镇(街道)36个自然村。现已累计治理面积2.1万亩,验收面积1.44万亩。今后塌陷地整治将继续流转乡村3000至5000亩土地,辐射带动周边乡村进行有机水稻种植和淡水养殖,逐步形成大型现代化农业种植规模。

养殖户宗玉广驾船捕虾。


刚捞上来的小龙虾看上去很干净。

  藕田套养小龙虾

  “养殖龙虾是门学问,我养龙虾已经11年了,从事养殖20多年,我养过泥鳅、养过鱼。”济宁市鱼台县王鲁镇东堤村的养殖户宗玉广介绍说:“原来不懂得养虾,曾经把泥鳅和虾混养,发现产量没有变化,就明白泥鳅不能跟龙虾一起养殖,就买了很多苗让虾吃,后来又注意到,放苗多不代表虾吃的多。”

  宗玉广说:“龙虾对水质要求高,水质好龙虾长得好,不容易得病,你像我们这个水塘养殖的龙虾口味好,不像其他地方的虾看上去就小,不好清洗。”原来一亩地产量十几斤,现在控制之后还在300—500斤之间,全年的产量800斤,现在一斤的价格好的时候能卖到40元以上。

  “像我的虾大部分销往南京北京,中等的附近城市都有,按照今年的价格,一亩地纯利润能达到一万元。每天早上逮虾、捡虾,下午喂虾,喂虾还不能随便喂,豆渣和麸皮要掺着喂,不过现在这个季节还是以喂土豆为主,土豆比饲料更健康,可以随时观察虾吃不吃,吃的量多量少。龙虾的销量一直供不应求,现在市场要货比以往还多。”宗玉广告诉记者,龙虾的大小也决定了销售的价格多少,“ 7钱以上的在32元,4-6钱卖到23、24元,3-4钱卖到12、13元。如果以后虾的价格出现跌落,还可以通过虾养殖甲鱼,从而减少损失、规避风险。”

  随着鱼台龙虾产业体系的逐渐壮大,鱼台强化“互联网+”思维,线上线下的合作模式,提高小龙虾产业竞争力和产品的附加值,打响龙虾品牌,推动产业升级。据了解,截至2017年底,鱼台龙虾生态养殖面积近3.5万亩,产量6000吨,总产值4.8亿元。预计2018年,全县藕虾工作面积将达到3.5万亩,产值达10亿元。

满大棚都是毛木耳。

黑木耳

  特色种植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黑黑的绒毛、软软的表皮……在济宁市鱼台县王庙镇大奚村,随处可见晾晒的毛木耳。在这里,特色种植的毛木耳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2002年,做毛木耳的种植,还是各家各户自己干,但是在市场逐渐发展中,我觉得不能总是闷着头自己干。想要发展,必须搞集约化经营,也就有了搞园区进设备的想法。”济宁市鱼台昌健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汉友向记者介绍说:“2009年成立合作社,从成立之初的5家到现在的60多家。2014年,建立了第一条毛木耳装袋自动生产线,并上了一套环保型的高压锅炉。2015年,建成了第二条生产线,2016年投资1200万建设了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并建成了鱼台唯一的毛木耳高效种植示范园。”

  “园区的发展离不开大家的齐心协力,当时几家拿出了270万,这些都是多少年的积累,倾其所有都投入到示范园。虽然有风险,但是大家都有信心。2015年时,我们的装袋规模达到了一千万袋。2016年更是大踏步跨越的一年,通过一个山东高效农业的发展平台项目,获得了400万的资金,也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并配套了给我们200多万。”马汉友介绍说,2016年投资1200余万元的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成为了鲁西南最大的食用菌菌种繁育基地。高纯度、活性强的菌种受到了种植户的欢迎,每年生产培养的毛木耳、黑木耳、平菇等菌种500余万袋。

  随着市场的不断拓宽,对菌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建立高质量的菌种成了马汉友及种植户们的首要任务。“我们建的这个培养室,是全自动控温,平均温度在26度,它的好处是减少污染,特别是在秋冬季节进行菌种的培养,使用率极高,可以说目前鲁西南很多都购买了这里的菌种。”通过这里培养出的菌种成活率高、绿色无污染,深得用户的欢迎。从2013年开始,他们就已经开始研究液体菌种在毛木耳上的应用,在全国尚属首例。

  据了解,今年该合作社将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继续扩大产业规模,变废为宝,将建成一处废菌渣回收生产基地,彻底根除废菌渣对环境的污染,立足产业废弃物和加工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构建生态保护与效益并举,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新体系。

编辑: 林彦银

乡村振兴的“济宁样板”

引进草莓产业、成立草莓学院,在采煤塌陷区上建设农业生态园,藕田里套养小龙虾......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济宁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尝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今,这里的农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村容村貌在发生巨大变化,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目前,该市的干部群众正坚定信心、鼓足干劲、苦干实干,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