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谋求合力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多管齐下

2017-01-22 13:58:00来源:央广网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诚信,乃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诚信对于治国理政、经济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关于“诚信危机”的声音时而凸显,在社会与大众的关注声中,网购利益受损、食品安全问题、导游辱骂游客、误导性理财等事件,始终暴露出诚信缺失的问题。

  传统信仰的缺失,社会风气的改变,以及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等价值观的形成,导致诚信缺失,功利至上。由此带来的企业经济损失、公众权益受损等问题已不容忽视。2016年,由中国政法大学中国诚信建设研究中心主持完成的《中国诚信建设状况研究报告》发布。《报告》深度解析中国诚信文化基因,真实呈现中国诚信建设现状及问题。报告指出,商业欺诈、合同违法、制假售假、偷逃骗税、学术不端等等诚信缺失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有序健康稳定发展的顽症。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每年因不诚信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人民币。可见,诚信建设已迫在眉睫。

  个人诚信体系建设

  “要加快建立房地产中介、导游等14类重点职业人员信用记录,建立信用档案,实现及时动态更新。”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18日在媒体通气会上表示。2017年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将掀起高潮,要以信用记录为基础,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反映个人诚信情况,信用记录要准和全。社会诚信的重新构建,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诚信乃立人之本,作为社会一员,以诚信换取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履行自身责任,从而使社会诚信度提高。

  构建诚信社会

  民无信则不立,商无信则不兴,国无信则不威。构建诚信社会是公民、企业等共同的使命。今年1月12日,竞争力智库发布“2016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大新闻事件”,从中央到地方、从宏观到微观、从正面到反面,结构性地选取10个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新闻事件,以反映2016年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路径和基本格局。如中央发文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信用惩戒大格局;国务院颁布系列指导意见全力推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司法公信和社会诚信建设;上海行使地方立法权启动信用立法等。都反映了构建诚信社会已成为社会治理创新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辅助。

  政府责任

  建立诚信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一是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政策制定和政府工作透明度,提升公众参与度及保障公众知情权,并自觉接受各方监督等;二是要做到依法行政,加强诚信务实的公务员队伍建设,真正做到取信于民。另外,要把诚信建设作为党员政治生活中的关键一环,把诚信作为执政为民的重要准则,以此提高公务员政治意识和廉洁作风,杜绝贪污腐败等行为。所以用诚信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是政府的责任。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长期工作。不仅需要制度手段,还需以诚相待、以信为本的意识培养和诚信激励。据媒体报道,今年的上海两会,代表建言信用体系建设,提出要约束失信更要激励诚信。“社会信用,不仅是一个新兴大市场,信用的社会治理功能,也不可小视。”蔡敏勇代表表示。信用不但有助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对推动简政放权,职能转变,都至关重要。比如,工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都有赖于信用体系建设。“信用体系建设,要形成全社会合力,政府、企业、单位、法人和自然人,一个也少不了;其中,更重要的是,政务诚信,政府带头讲诚信,带动人人讲诚信。”“信用,不止要用于惩戒,更要用于激励,特别是激励创新主体投入创新。”徐晓萍代表也表示,诚信体系建设,政府讲诚信,就是要让创业者对政策有稳定的预期,这当中,政策要有科学性、可持续性,政策发布前的科学论证,必不可少。

  总之,信用体系建设,首先要完善诚信机制,建立公平公正的诚信评级;其次,坚持问题导向,解决重点领域失信问题;第三,加强对公众诚信宣传教育,使其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准则,自觉维护自身诚实守信形象;第四,推进激励机制建设,让守信者受益。(央广网 彭磊)

编辑: 林彦银
关键词: 诚信;危机;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