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成都北顺城街老街坊23年后相聚:样子都变了嘛

2017-08-28 09:08:00来源:成都商报

  “二十多年没见了,样子都变了嘛!”

  在接下来的3个小时里,这样的场景不断在农家乐上演,有人大笑,有人落泪,100多名年龄大多在60岁左右的老邻居,因为“北顺城街”这个共同记忆相继从成都各区县出发,来赴这场阔别20多年后第一次重逢的约。

  而重逢的实现,得于一个11天前刚建立起的微信群,群名言简意赅——北顺城街老街坊。

  / 寻街坊 /

  “年轻”的柏登贵儿建了个微信群

  实际上,锦江区的北顺城街现在还在。在一间公厕旁,有几间尚未拆迁的瓦片平房,丰茂的树冠从院子里伸出,裸露的电线被钉在木门上。“我嫁进来的时候是上世纪70年代,两边都是这种平房,门牌号要数到100多号。”雷根蓉在院子里结婚、生了女儿,1994年才搬走。“当时这背后还有城墙,后来城墙拆了,上世纪90年代搬迁都搬散了。”

  所以几天前刚被拉进群后,雷根蓉先是被5分钟就有几十条的消息提示吓了一跳,然后又喜滋滋地翻到第一条未读逐条点开,听听大家在说什么。“大家这么多年没见,都在群头说话,好兴奋哦!”是谁组的群?66岁的雷根蓉回答:“肯定是年轻人组的嘛!柏登贵儿。”实际上,柏登贵已经57岁快退休了,只是雷根蓉对柏登贵最后的印象,还是院子里那个30多岁的弟娃儿。

  在农家乐的人群里,忙前忙后的柏登贵身型清瘦,戴副黑框眼镜,说话时嘴角边已经有一圈一圈的皱纹。上世纪60年代随父母入住北顺城街48号时,他才1岁多,1998年又才随着最后一批街坊搬走,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青年的他几乎认识所有街坊。他说,组建这个微信群,是因为突然想知道老街坊们现在怎么样了?

  带着这个问题,柏登贵开始撺掇老街坊重聚微信群的计划。“我有一个还在联系的老邻居英子,她的一个群里有些老街坊,听说这个计划后很踊跃,然后每个人都去把还有联系的人拉进群里。”不过10天的时间,微信群人数就从10多个人增加到了91人。“后来人慢慢多起来,大家就说这周末要团聚一次。”

  “但还是有些人和所有人都断了联系。”柏登贵不甘心,抱着要把老街坊聚齐的愿望,开始打听这些人搬走后的住址,上门去找。听说蔡家住在联合小区但不知道门牌号,就去问门卫。“结果蔡家有的去世、有的生病,这次来不了了。”柏登贵无比遗憾,幼时的伙伴“丁丁猫”这次是见不到了。

  / 忆当年 /

  “和你一起耍的肖老三早都走了”

  近百名老街坊终于重逢,青少年的小名被重新呼唤,而那些说得抹泪、大笑的话题,除了近年来遭遇的变故——“和你一起耍的肖老三早都走了”,除了家里添丁的喜悦——-“我女儿的儿子都2岁了哦!”还有那些老城墙根下的记忆,那些没有相互缺席的光阴故事。

  嫁进来的雷根蓉入的是21号院子杨全贵的门,今天再来赴约,已经是年近古稀的老夫妻,还带着女儿女婿和4岁的孙儿。当回忆起虽然当时同在名满成都的春熙路耀华饭店工作,却也住着10多平米的单间、和10多户人挤在一家院子的日子,这对老夫妻觉得可有意思了。1959年搬到北顺城街时杨全贵才8岁,和街上五六个同龄小伙子一起度过了在城墙边上打泥巴仗、在府河里洗澡捞鱼的童年。

  后来这帮兄弟结婚,每场喜宴都是顶着“耀华厨师”头衔的杨全贵一手包办的。“当时都在屋头摆坝坝席,我在院子里挖个坑、堆起蜂窝煤就开灶。自己院子摆不下了就在其他人的院子摆,四五十桌,请所有街坊都来吃。”最记忆犹新的,是1982年,杨全贵家里买了街上的第一台彩电,“街坊些随时到我们家来看电影和新闻联播,播《大西洋底来的人》的时候,堂屋都坐得满满当当的。”

编辑: 郑轶
关键词: 北顺;肖老三;成都北;顺城街;微信

成都北顺城街老街坊23年后相聚:样子都变了嘛

在接下来的3个小时里,这样的场景不断在农家乐上演,有人大笑,有人落泪,100多名年龄大多在60岁左右的老邻居,因为“北顺城街”这个共同记忆相继从成都各区县出发,来赴这场阔别20多年后第一次重逢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