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四川分网 > 2012四川分网 > 头版 > 人物访谈

康定藏寨里的双语广播站

2014-05-03 13:29  来源:四川日报  说两句  分享到:

 

呷让正在用双语进行广播。 本报记者 苗曦 摄

 

  原标题:每晚6点准时守候“呷让时间”

  高山藏寨宜代村里有个简陋的双语广播站,一办就是31年——

  □耿冉 本报记者 苗曦 张明海 陈建兵

  甘孜高原,初春的阳光直泄千尺。

  4月12日,从康定出发,翻越白雪皑皑的折多山,由国道318转省道215,再转搓衣板一样的通乡公路,一路颠簸,采访车带着一身泥灰来到康定最偏远的乡镇——普沙绒乡。

  海拔3050米的普沙绒乡宜代村景色如画,一栋被苹果树包围的藏式小木楼就是呷让的家。

  时针指向18时,呷让家房顶上的大喇叭准时广播。呷让浑厚的男中音飘荡在力邱河谷间,62岁的村民六瓦降泽眯着眼坐在家门口听广播——31年来,这个声音陪伴着他和村里的乡亲,从未间断。

  拿两头肥猪钱,办起一个广播站

  呷让家的房子不大,广播站更简陋:厨房兼客厅的藏式炉塘旁,一个纸箱子上摆着一台老旧却仍然功能完好的功放器,功放器上的“交直流放音扩音机”字迹有些斑驳。一个插线麦克风仍然银光闪闪,一台屏幕上雪花点点的旧电视机,房顶上一个支起来的高音大喇叭。

  说起当年创办广播站的情景,呷让仍记忆犹新。

  那是1983年4月1日,时任宜代村村支书的呷让,拿出200多元“巨资”,作出了当时的一笔“投资”:到康定县城,买回一套功放设备和一个高音喇叭。“刚开始很不理解,这个东西不能吃又不能穿,家里也没什么钱,这笔钱可值两头大肥猪。”呷让的妻子六瓦次姆说。

  而在呷让眼里,这笔钱花得很值:作为村支书,大事小事要通知到村里7个村民小组、近800人,一家家地跑断腿去通知太费事了。“当时村里已经建起小水电,用电很方便,村民房屋也比较集中,买一套扩音设备,在家里一播大家不就都知道了?”

  说干就干。铺线路、在屋顶上搭支架、调试设备,呷让建起了代宜村有史以来第一个广播站。

  呷让没想到的是,就凭着这一套简单的设备,他的“播音员”工作一干就是30多年。

  每天内容播4遍,都是乡亲们关心的

  “村民朋友们,大家好,今天讲几个方面的事情。”每天下午6点,准时会听到呷让广播的开场白。最后一句话,总是以“扎西德勒,我们明天又再见”结束。

  虽是简陋的广播站,但仍然有相对固定的栏目设置。

  “惠民政策、及时新闻、防火防盗、农牧知识等,虽然不一定相对成型,但实用性很强。”普沙绒乡副乡长刘学军说。

  素材从何而来?党的方针及各种惠民政策,电视里的新闻和趣事,甘孜日报(藏文版)等本地新闻,泥石流预警等信息……这些内容用村民熟悉的藏语和汉语、甚至夹带一些土脚话(当地方言)播出来,很是受大家喜欢。“呷让的广播站很接地气,节目内容让村民喜闻乐见,一定意义上弥补了信息传达不对称的问题。”康定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雪峰说。

  因为只有一个高音喇叭,只能朝一个方向播送,这样其他几个方向的村民听不太清楚,所以每播完一个方向,呷让就要让妻子六瓦次姆到屋顶去换大喇叭的方向。“这样一来,同样的内容要播放四遍。”

  在普沙绒乡人大主席团主席冬林看来,村里虽然能收看卫星电视,但看不了甘孜州、康定县电视台等本土电视台,加上一些老年人不懂汉语,所以广播站每天用藏汉双语播报当天重要新闻和州县最新政策很必要。“在广播方面,他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确实有一套。”

  防火避灾天天讲,全村30年未发生火灾

  眼下,正是宜代村采集虫草的季节。呷让的节目里,每天要专门强调防火安全。“年轻人上山去了,老年人在家留守,好多建筑都是木楼,壁炉里的烟灰如果不及时清理,极易引发火灾,所以必须天天在广播里讲。”一说起这个话题,呷让就显得非常严肃。而30多年来,有着多处森林覆盖的宜代村从未发生过一起火灾。

  因为地质条件复杂,宜代村是康定县重要的地质灾害监测点,每到夏天汛期和冬天下雪时节,呷让就充当起预警员和抢险排危的组织员。记者看到,仅去年宜代村地质监测记录表,呷让就工工整整地记录了三大本。

  六瓦降泽说:“一到大雪季节,听到广播,在呷让的带领下,大家就一起去清扫路障。”

  呷让的广播里乡情日渐浓郁。正是在呷让有意识引导宣讲下,村民间形成“攀比读书”的氛围:近15年来,不到80户的宜代村出了50名大学生。

  广播站交给儿子,继续办下去

  没有经费,没有补贴,是什么让呷让坚持了31年?“党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好了。每次播送这些内容的时候,我发自肺腑地感到自豪和振奋。”呷让一一列举,村里家家户户修起两三层楼的藏式新居,安上国家配备的太阳能热水器……今年以来,呷让的播音内容中,还多了个新名词“中国梦”。在他的理解里,“中国梦”就是“党领导下,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65岁的呷让,精神矍铄。谁来当他的接班人?呷让眼里,作为民兵党员的大儿子李绍青是最合适的人选。

  事实上,在呷让外出到康定办事或到新都桥走亲戚时,李绍青就是“替补队员”,帮忙播音。

  记者与李绍青有一番简单对话——

  记者:你怎么看你爸爸?

  李绍青:我很佩服他,他一直都在家里广播。从小,我们就看到父亲忙碌的身影。

  记者:父亲希望你能够接他的班,你愿意吗?

  李绍青:我以前也帮助父亲广播过,有什么不懂的就问爸爸,愿意让广播站继续存在下去。

  现在呷让最大的心愿是:能够再增添3个喇叭,以便能4个方向同时播出。“妻子年龄大了,不能再在21级陡峭的木梯上爬上爬下了,能够尽早将‘半自动’变为‘全自动’就是最大的满足。”呷让表示。

  告别呷让,告别代宜村,满山的苹果花开得正艳。

  记者手记

  平凡中的坚守

  并非经过专业培训的播音员,也没有新闻从业经历,呷让的广播站却播出了特色,赢得了群众的心。

  31年、一万多天——没有对家乡群众的真挚情感,他无法坚持下来;没有作为一个党员的坚定信念,他无法坚持下来;没有乡亲们几十年的信任与支持,他同样无法坚持下来。再闭塞的地方,也要让群众更清楚更明白地听到党的声音,再偏远的村寨,也要让群众尽快富裕起来奔小康,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这是呷让广播站播出第一刻起就从未改变的初始。

  平凡中的坚守,最不易;平凡中的坚守,也最动人。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贾宜超

相关新闻

头条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