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大通10月27日消息(记者滕萌)10月的西宁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热闹非凡,慕名而来的游客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之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边麻沟花海景区(央广网记者汪晓青摄)

边麻沟村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因为偏远、高寒,这里的发展迟缓、动力不足。“我们这里海拔高、降霜早,庄稼不成,村里过去有一半土地撂荒;因为人多、草地少,养殖业也发展不了。虽说当时村里已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但前几年老百姓手里没钱是个普遍现象。”边麻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告诉记者。

2016年,边麻沟村党支部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景点”的设计规划理念,以“花海农庄”旅游品牌为点,开发乡村观光旅游。主要任务就是打造乡村花海,并引导和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乡村民宿、农家种植养殖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努力走出一条依托生态文明建设助农增收的路子。

有思路就一定有出路,乡村观光旅游的想法挑起了村里人的热情。

终于,边麻沟村的山里、沟里变成了花的海洋,2016年正式开张迎客。仿佛就在一夜间,这里变成了全省走红的乡村观光旅游景点。让边麻沟村人没有想到的是,当年,景区游客就达30多万人次,景点门票收入突破100万元,带动村里其他收入400多万元。边麻沟村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边麻沟花海全景(央广网记者汪晓青摄)

在乡村观光旅游项目启动后,一大堆难题接踵而来。建设资金从哪里来成了最大的问题。关键时刻,大通农商银行通过建立“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模式,为边麻沟花海贷款共计600余万元,通过多年的改造和升级,如今,边麻沟花海产值规模1700万元、景区收入达43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8万元。边麻沟花海带动村民农家院、农家宾馆户均日收入1000多元,同时解决了不少本村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稳定就业。

“花海建起来后,我向大通农商银行贷款了5万元的小额贷,自己开了一家农家乐,每年旺季的时候两三个月的时间我至少能挣2万块钱,村里的花海农庄流转走了8亩地,每亩收入400元,有3200元的收入。入股花海农庄2万元,分红2000元,还有200元的村集体分红,冬天农家乐没有客人,家里农活忙完了我还可以出去打工,这样下来我一年的收入也不少哩!”村民杨胜云高兴地说。

此外,大通农商银行在边麻沟村还设立了“惠农驿站”,实现村民足不出村便可享受24小时存取款、转账、查询等业务。

采访途中,村民刘大爷来到“惠农驿站”取钱,短短1分钟,便从银行卡中取出200元现金。“以前取个钱还需要坐班车去县城,既花了钱还浪费了时间,如今只需到村里的‘惠农驿站’就可以存取钱,真的方便极了。”刘大爷高兴地说道。

据刘大爷介绍,“惠农驿站”不仅可以存取款,还可以办理贷款申请、快递收发、医保、社保缴费等业务,给当地农牧民的金融服务带来极大的便捷。

“目前我们已创建‘金融生态自治村’44个,对其中17个‘金融生态自治村’实施增信计划,最高授信可达50万元,实现了20个乡镇25家农区支行全覆盖,使全县80%的老百姓享受到了普惠金融政策。”大通农商银行董事长张鑫安告诉记者。

大通农商银行以金融活水激发致富能人、产业大户等新型农村经济主体的造血功能,进一步发挥出致富带头人的“领头雁”作用,推出“乡村致富贷”信贷产品,对周期性贷款需求超出授信额度的讲信用、干实事的致富带头人、家庭农场等客户群体,将其授信额度翻番,以信用方式给予50万元以内的“乡村致富贷”贷款,以纯信用授信满足了不同层面农户的贷款需求。

如今的边麻沟村,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管理精,处处都是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实现了从“偏穷乱”向“绿富美”的华丽转变。

到2016年边麻沟村退出贫困村时,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925元;2020年,辐射带动全村农家院发展至55家、家庭宾馆10家,全村近一半农户从事乡村旅游业,户均增收3000元,解决当地就业300余人,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实现分红43万元。边麻沟村还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一路走来,边麻沟村已经踏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