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10月29日消息 近年来,青海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发挥文化和旅游产业优势,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加强学习与宣传

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青海省文化旅游系统持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活动。厅党组以理论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支部“三会一课”“青海文旅讲堂”等为载体,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官方网站、学习强国、法宣在线、青海干部网络学院、大美青海等平台,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等,引导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意识。通过文艺演出、非遗保护传承、文博展览、图书阅读导赏等活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进农(牧)区。将A级景区评定与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相结合,推荐“班玛红军沟遗址”入选国家级3A景区,使其成为各族群众重温红军长征历史,接受红色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红色旅游景点。

以多元文旅活动

持续打造“大美青海”特色品牌

充分挖掘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内涵,聚焦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在青海省内,通过举办青海文化旅游节、生态旅游邀你来、文旅惠民季、非遗购物节、全省“民族团结进步”“青绣”大赛、戏曲进乡村、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走基层、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2021年首届黄河民歌集等系列活动,全方位、多视角展示青海省生态之美、人文之美的同时,也发挥了重要的文旅宣传阵地作用。积极参加阿拉伯国家驻华使节代表团民族团结绿色发展主题交流活动,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凝聚力。

面向海外,在线上与韩国、埃及、缅甸等国举办“‘云’游中国从青海出发”“欢乐春节”等多项交流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民族团结的青海故事、弘扬新青海精神。其中“‘大美青海’走进埃及——撒拉家宴”美食记录片在埃及播出后大受好评,脸书上线当天播放量达 20万次;在缅甸仰光文化中心持续推出的“唐卡精品线上虚拟展”活动,展示了精美、独特的唐卡艺术,受到当地民众的热捧;生态舞剧《大河之源》在56个驻外机构官网及欧美国家电视台、官方网站、主流媒体进行线上展播,并参加知名国际艺术节线上活动,海外主流媒体争相报道,截止目前获得712万人次的浏览量。由各民族汇聚而成的黄河文化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认可,“大美青海”特色品牌魅力逐步彰显。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全面推进各民族共有家园建设

乡村振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青海省共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镇3个、重点村3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35个;乡村旅游点2325家,乡村旅游民宿443家。乡村民宿呈现多元化融合发展,涌现出了互助纳顿庄园、湟源兔儿干24个庄廓、大通8大院、海晏文伽牧场星空房、尖扎能科景区帐篷营地等一批有特色的、设施好、服务优的精品乡村民宿。设立国家级试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家,省级“青绣”扶贫就业工坊31家,今年前10月工坊签订订单27.6万余件,产值7470万元。青海省直接或间接从事文化和旅游业人员达106万,全省文化和旅游业累计带动10.3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公共文化服务明显提升。截止目前,青海省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700余场次,服务人次达1100万人次。为全省400个村(社区)配发价值2000万元的乐器、服装等文化器材。青海省各级行政区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扶智扶志效果逐渐显现。

近年来,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持续加强民族团结与扶贫题材的艺术创作,累计创作大小型剧目共20部,35个集体和个人获国家、地区、省级奖项。现代平弦戏《魂系金银滩》入选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青海首部平弦花儿剧《绣河湟》在中秋国庆期间举办3场惠民演出,上座率达90%以上,线上直播观众达百万。组织开展“河湟艺韵”百年百场展演展播、“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省国有文艺院团汇演巡演”和“我为群众办实事”惠民演出等活动,《七个月零四天》《生如夏花》《尕布龙》《永远的长征》等“建党百年”全国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在省内外展演,惠及各族群众达百万人次。

下一步,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借助文旅行业优势,持续有力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文旅力量。(记者汪晓青 通讯员马生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