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9月2日消息(记者 滕萌 通讯员 杨慧瑾 王梦镯)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地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的麻多乡是黄河的发源地。记者曾多次到麻多乡探访黄河源头,每一次来到源头,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感受。这一次,又会有怎样的新发现。

黄河源头纪念碑 (央广网发 王小龙 摄)

清晨,采访组一行从曲麻莱县城约改镇出发,一路向北,前往218公里外的麻多乡。快接近目的地时,天空下起了大雪,湿滑泥泞的道路加上能见度很低,车辆只能缓慢行驶,仿佛害怕惊扰黄河母亲的梦,正午时分,到达了黄河源头。

黄河的发源地在约古宗列盆地内,其位于曲麻莱县麻多乡境内,所以麻多乡也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乡。

涓涓细流最后汇聚成大江大河 (央广网发 王小龙 摄)

约古宗列盆地,散落着100多个如宝石般澄碧的泉眼,晶莹剔透,清澈纯净。纷纷扬扬的雪花,轻轻地飘落下来,亲吻着草绿花繁,不一会儿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绿意正浓的草甸在雪花的掩映下别有一番景致。

在距离源头3公里的黄河边,采访组一行并没有见到曾经采访过的黄河源头第一家------求忠大妈和她的家人,于是采访组决定到麻多乡政府所在地去看一看。

下午3时,采访组一行来到了麻多乡政府所在地郭洋村。在乡上的临时安置点,记者意外地见到了求忠大妈。原来,为了响应国家保护黄河源头核心区生态环境的号召,求忠大妈一家去年就搬到了乡上的临时安置点,等待正在加紧建设中的新居落成。

求忠说,搬到乡上后,交通出行、买生活用品、看病都很方便。“我们家里的100多头牛全部放在合作社里了,生态管护员岗位一年也有21600元,国家给我们补助取暖费,加上草原禁牧补贴,我们家每年收入有10万多元。”

和求忠大妈同村的尕松加一家,2017年搬到了乡上的易地搬迁安置小区。虽然此时外面雨雪纷飞,而在尕松加家里,窗明几净,暖意融融,炉子上热气腾腾的奶茶翻滚,平底锅里刚刚烙好的馍馍阵阵飘香,妻子正在准备晚饭。

在党的关怀下,尕松加一家人的日子过得非常幸福,不仅有了温暖宽敞的房子,尕松加也拿到了乡村医生证,在乡上开了一家小诊所。家里两个姑娘已经出嫁了,最小的姑娘17岁在读高中。

要保护好黄河源头的生态环境,同时更要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从2017年开始,按照牧民群众自己的意愿,麻多乡郭洋村的69户牧民群众,分批次被安置到曲麻莱县城、麻多乡、格尔木3个生态移民安置点生活,并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位于黄河源头的约古宗列盆地 (央广网发 葛修远 摄)

麻多乡郭洋村第一书记格登见措说:“核心区搬出来以后,牧民还是比较高兴地,牛羊不需要他们去放,家里有劳力的可以去县城打个工,有些到技能学校去学一些技术,包括烹饪、汽修、唐卡等专业,学完以后可以就业,增加家庭收入。”

坛城商业区是麻多乡政府打造的易地搬迁小区“幸福之城”项目,目前部分商铺已经投入运营。在坛城的外围,工人们正利用阵雨的空隙忙着浇筑水泥,铺设硬化路,抢抓今年最后的施工期。

麻多乡党委书记万铁练说:“坛城项目,投资3000多万,包含十几户小卖部,七八户饭馆。今年投资4400万地二期工程,将修建环绕坛城后方的路段。我们要打造一个生态持续向好,产业兴旺,农牧民们生活幸福的新麻多。”

傍晚,采访组一行向麻多乡的深处前行,在扎加村的生态畜牧合作社,遇上才桑赶着合作社的羊群归来。

才桑是麻多乡扎什加生态畜牧合作社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合作社是2014年成立的,养了1100多只羊,前三年分红是羊,后来经营慢慢好起来了,羊的销路也打开了,去年分红了现金22万元。

生活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扎什加羊”,因其生长快、个头大,肉质独特、味道鲜美而远近闻名。2016年,“扎什加羊”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今年,“扎什加羊”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名录。

才桑说:“我们现在想借助‘扎什加羊’资源,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为青海全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贡献我们的力量。”

“再有一个多月,合作社的羊群就要出栏了。今年,雨水多、气温高、牧草长势好,羊群的膘情也好,订单已经收到了不少。作为守护母亲河源头的牧民,他们坚信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才桑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