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8月15日消息(记者汪晓青)8月的青藏高原,黄河如一条碧绿的绸带,在群山间蜿蜒起舞。大河两岸,人们用智慧和勤劳,编织出一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多元画卷,让黄河滋养出的幸福,看得见、摸得着。
黄河流经青海境内,河面如镜,碧波荡漾(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网箱里的生态经:冷水跃出“金疙瘩”
黄河之畔的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水面上32个圆滚滚的抗风浪大网箱格外惹眼。海林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海林撒出一把鱼食,水下的虹鳟猛地翻涌,溅了他一裤腿水花。“以前哪敢想,高原冷水里能养出‘金疙瘩’。”马海林笑呵呵地说。
这位从2012年就扎在黄河边的养殖户,手掌布满老茧——那是常年与渔网较劲、跟鱼苗“对话”的印记。“刚开始啥都不懂,鱼苗成活率低得揪心,饲料配比调了几十回,整宿守在网箱边是常事。”
马海林给网箱里的鱼儿投食(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如今,网箱下的粪便残饵收集器像个勤恳的“清洁工”,把鱼粪聚拢;清污器定时启动,这些“废料”被转运到岸边,成了果树的“营养餐”。陆基循环水养殖车间里,智能屏幕跳动着水温、溶氧量等数据,循环系统让尾水“变废为宝”,既护了黄河清,又让冷水鱼养殖更智能和高效。
大坝锁黄龙:电流与清泉共润两岸
黄河水蜿蜒上行,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与贵南县交界处的龙羊峡谷出口,拉西瓦水电站的大坝如巨人般矗立。国家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拉西瓦发电分公司生产部主任何韦兵刚巡检完机组,“黄河流域11座水电站里,拉西瓦水电站是装机容量最大、发电量最多、大坝最高的‘老大哥’。”
拉西瓦水电站(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站在坝顶远眺,大坝横跨峡谷,将黄河稳稳“锁住”,气势磅礴。“自建站以来,水电站累计发电量1721.1亿千瓦时,折合标准煤5335.7万吨,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047亿吨。”这串数字背后,是黄河与绿色发展的“双向奔赴”。
拉西瓦灌溉工程(央广网发 青海省水利厅供图)
如今,水电站的生态流量监测平台如“千里眼”,实时盯着全流域的水质、水温、流量、流速等数据。更让群众受益的是,依托水电站建成的拉西瓦灌溉工程,52.3公里的干渠、隧洞、渡槽如同血脉,把蓄水引入贵德黄河南岸,让20.35万亩耕地实现自流灌溉,8万多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再不用看天脸色。
丹霞映碧波:山水间流淌的诗与远方
黄河绕过大坝,向东奔涌至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在这里绘出一幅惊艳的画卷——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2025年4月升级为世界级地质公园后,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乘游船穿梭其间,丹霞的赤红、水库的碧绿、原始森林的苍翠,在眼前交织成独特的视觉盛宴。“春夏秋三季,这里天天像过节,游客特别多。”导游杨尖措毛笑着说。
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不远处的尖扎县德吉村,同样是一派欢腾。沙滩偎着黄河,大桥跨着碧波,农家院里的梨树挂满硕果,游客们或在岸边嬉水,或在农家院品茶,黄河岸畔的自然野趣,成了最动人的“邀请函”。山水在这里不仅是风景,更成了百姓的“致富果”。
游客在坎布拉乘船游览(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温室结硕果:黄河水浇出“彩篮”香
黄河一路东行,在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河谷间,滋养出一片“黄河彩篮”。在循化县“黄河彩篮”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里,温室大棚里暖意融融,藤蔓上的西红柿红得像小灯笼,智能滴管正“精打细算”地把黄河水送到每株根下。
工作人员正在采摘树莓(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据循化县黄河菜篮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晓军介绍,这片2000亩的园区紧挨着黄河,578栋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里,辣椒、黄瓜、葡萄、西瓜等21种果蔬长得正欢。近三年,这里产出果蔬1.6万多吨,产值达8千万元。
“你看这个棚,是全省最大的树莓棚!”种植户常纯拨开枝叶,红红的树莓挂满枝头,“50亩的大棚,一天能摘300公斤,全供往北京、上海等地的大超市。”
位于黄河边的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黄河在高原上一路欢歌,时而化作网箱里翻腾的鱼群,时而变作大棚里飘溢的果香,时而成为万家灯火里的电流,时而融进游客的欢声笑语。
这汪清水滋养的,不只是绿水青山的景致,更是千家万户攥在手里的幸福。就像马海林网箱里摆尾的鱼,常纯大棚里沉甸甸的果,它们在黄河两岸生长,把“两山”理念的现实演绎,娓娓道给每一个路过的人听。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