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4月6日消息(记者张海东 通讯员黄彬)2011年的仲夏时节,刚刚从东北石油大学走出校园的她,怀揣着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放弃了继续读博的机会,毅然决然地跟着丈夫从祖国最北端的家乡黑龙江来到了三千多公里外的青海油田石油小镇,一干就是十二个年头。当年的学子如今已经是一名高级工程师,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从陌生的他乡人到扎根戈壁石油城,如今已经成为真正的青海油田人。在十多年的工作中,她主持参与的省部级、公司级项目近三十项,获得省部级、公司级科技进步奖15项,授专利5件并多次获得“科技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等荣誉,2022年以青海油田量化第一名的成绩晋升集团公司“青年科技英才”。她——就是青海油田采油工艺研究所二级工程师朱秀雨。

朱秀雨(图右)与同事开展实验(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从小生长在黑龙江省绥化海伦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都是世世代代在这片黑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民,也正是受到父母和家庭的影响熏陶,朱秀雨学习刻苦,为人质朴,200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东北石油大学油田化学专业,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他与石油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七年的孜孜不倦,让来自黑土地农民的孩子逐步成长为一名石油化工专业技术人才,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跟随东北石油大学的男友的脚步来到祖国大西北的青海油田,带着满腔的热忱踏上这片未知的土地。

朱秀雨向记者讲述了她的心路历程:初到柴达木盆地的我既感到震撼又感到失落,震撼的是从当金山到花土沟连绵数百公里的戈壁和荒漠,让人惊叹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是多么的渺小,面对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的恶劣环境,竟然还有这么一群青海石油人工作在这里、奋斗在这里,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坚持下来的呢?失落的是与东北优异的环境相比,巨大的反差让我一度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带着这种疑问和复杂的心情,来到了作业区,看着一个个孤立的磕头机,我更加想家了,人生也变得迷茫起来。但看到作业区的师傅们认认真真教我的样子,他们为了保证原油平稳生产,披星戴月,无怨无悔的敬业态度,深深地折服了我,我还记得实习结束那天,临走时作业区的师傅告诉我:“小朱呀!你是硕士研究生,学历高,回去一定要好好干,多研究些新技术,帮助我们多采点油!”师傅们的精神感动了我,心想一定要把现场了解到的、学到的带回去,结合自身所学解决好现场生产难题,为一线师傅们排忧解难。实习期结束后,朱秀雨被分配到钻采工艺研究院油田化学研究室,前辈们表现出来的科研精神,再次触动了她,不能忘记他们一丝不苟带着我一个步骤一个步骤、一个流程一个流程学习实验仪器的情景;不能忘记为了保证实验连续性和实验数据准确性,他们坚守岗位,一干就到深夜的情景;不能忘记他们白天上井取样,晚上继续做实验的情景。看着老前辈们无私奉献、努力拼搏,为能给现场提供第一手可靠的数据,体现出来的进取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也特别想为油田发展添砖加瓦。

面对青海油田地质构造复杂、水驱效益开发难度大,各油藏普遍高矿化度、高钙镁离子含量,是国内外常规油藏的100倍,常用化学剂存在着稳定性差、有效期短、成本高、转化率低和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如何突破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难题,成为了朱秀雨和项目组同事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有的同事就说:“想系统研究实在是太难了,我们油田的合成实验设施不完善,人才又缺乏,还是借助科研院所吧!既简单又快捷,就算不成功我们也不会有太大压力,何必这么拼呢!”但朱秀雨相信“坚持尝试可能会失败,不尝试永远不会成功”,就这样她以一股不服输的拼劲,不撞南墙不回头的钻劲,她带着项目组的同事迎难而上,在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尝试中艰难前行,并且长期坚持了下去。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有人曾经对朱秀雨说过:“你们做实验大多数时间都不出结果,做200次和2000次有人知道吗?何必那么较真!”但是朱秀雨却说:“科研是严谨的,必须尊重科学规律,只有你把所有的可能想到了,才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她和项目组成员天天与实验仪器为伴,和实验数据共舞,经常主动放弃节假日加班加点,实验楼里经常只剩下她们几个交流讨论和实验仪器运转的声音。通过反复实验,最终她所在的项目组通过持续改进形成了具有青海油田特色的ZC表面活性剂,相比常规表活剂,在耐高盐、溶解性、表界面性能和驱油效果上都更胜一筹,成本更是降低了40%以上,三年累计现场应用1027口井,节约成本300多万元,增油达到11000多吨,取得较好的降本增油效果。该项技术也荣获集团公司技术发明三等奖和油田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这项研究成果的应用单位说:“钻采工艺研究院研发的表面活性剂在现场应用效果好以后还会经常用”,听到这些评价,她和项目组的同事内心的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理论和实际应用成果得到了同行业专家的充分肯定,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特别振奋鼓舞,他们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收获的背后有着许多的无奈和辛酸,朱秀雨和丈夫都是单位的骨干,加班加点是常态,当工作和家庭天平发生倾斜的时候,也是她最难以抉择的时候,理想中一家四口的幸福甜蜜本应每日刷屏朋友圈,然而现实却是夜深人静后在思考实验难题,查阅科研资料。大女儿会常说:“妈妈我也要和你一起去加班”,小儿子会开心地说:“妈妈加班买车车”。面对孩子们天真无暇的笑脸,面对长期照顾孩子婆婆日渐憔悴的面容,她特别地自责和愧疚。因此,只要有时间和两个孩子相处时,她都会用心陪伴,同时也会把老实做人、踏实做事、坚持就是胜利的这些人生态度传递给孩子们。

“青春的颜色是鲜亮的,正是油田这个大舞台让我的青春更加有意义、更加有价值。科研工作无止境,建设青藏能源高地激励着我,扛起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接好石油先辈的接力棒,今天的我,是见证油田发展壮大的参与者;明天的我,依然是追梦科技兴油的开拓者,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上,初心不改,披荆斩棘,向着更远、更高的目标前进!”这就是新时代高原石油科研工作者的心声。

工作中的朱秀雨(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编辑:汪晓青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