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呼和浩特5月16日消息 中国之声特别直播“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地方成就巡礼”《这就是中国》,今天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带您领略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美好风景。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内蒙古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内蒙古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困走向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内蒙古高度重视、亲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考察内蒙古、连续4年参加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就内蒙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引和推动自治区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五月的内蒙古,草木萌发,绿意初放,奋斗的足音,在这片充满活力和动力的土地上,正在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旋律。

  要说内蒙古的发展,我们得从包头这座草原钢城说起。因为在这里,开创了少数民族地区工业的先河。1959年9月26号,包钢一号高炉首次出铁,周恩来总理专程来为一号高炉剪彩。自那一刻开始,内蒙古彻底告别了寸铁不生的历史。正是因为有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援力量,一号高炉出铁日期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齐心协力建包钢,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做得到。

包钢一号高炉(央广网记者 宝音 摄)

  内蒙古能源资源种类丰富,煤炭、天然气、风能以及太阳能这些资源均居全国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跳出挖煤卖煤、挖土卖土的老发展格局,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实现质效齐升。

  有资源、能创新、敢作为,内蒙古矢志不渝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让结构优化,黑色淡化,高质量现代化。

  内蒙古自治区的兴安盟,曾是内蒙古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她像一辆高速列车,吹响了跨越式发展、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如今,兴安盟正向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渡。特别是在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的带领下,兴安盟把大米产业的美誉传到国内外。立夏之后,兴安盟的水稻进入了插秧期,广阔大地上正呈现一派繁忙的景象

  随着气温逐步回升,内蒙古兴安盟的百万亩水稻田迎来耕种。在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腰乐村,机械、人工在田间往来穿梭,把育秧棚里翠绿的稻苗种入田地。

  村民包国庆说,合作社2019年与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站合作,除了见到亩产增收的效益,还学到了新的技术和理念。

  包国庆:“现在第一个是我们在苗床上有先进技术,苗床长得好,另外这个啥呢?在品种上选品种咱不说走走瞎路了,人家带来的品种指定是让你高产,口感还好,还销路还好,基本上每亩都增收200(斤)”。

兴安盟水稻科研基地(央广网记者 宝音 摄)

  2018年,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兴安盟揭牌,陆续建立水稻育种科研基地、水稻繁种基地、水稻旱作研究基地、盐碱地综合利用基地。针对耐盐碱水稻选育,2020年耐盐碱水稻亩产533.95公斤,再创历史新高。院士站在开展水稻种植及科研活动中,发挥科技优势,通过订单合同、服务协作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直接带动一百多农牧户、合作社七家,为当地巩固脱贫成果做出了积极贡献。

  兴安盟农牧业科学研究所水稻研究室主任郑红霞:“周边的农户基本上非常认可我们,对他们帮助主要就是科技,再一个是品种的选择上。培育自己的品种,这是一大块,还有引育的任务,引种鉴定拿来咱们认为比较好的咱推广给农户。”

  在扎赉特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运用大数据,云服务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给传统农业提升装备,土壤墒情,虫情,水位,气象等物联网数据能无缝接入并能实时监测。园区管委会主任许慧敏介绍,通过“智慧大脑”,直接管控10万亩智慧农场,为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许慧敏:“我们在大田里放了1000多套的物联感知设备,这样实时农民通过手机能传到田间的气象,春天种的时候是靠数据测,等小苗长出来,土壤那些东西就对它没有太大作用了,这样对植株进行遥感,从春天的土壤什么样,完了到夏天的小苗管理,我们全用数字说话,取代了原来农民靠经验去种。”

  作为全国首批批准创建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园总面积103万亩,覆盖2个乡镇33个行政村,主导产业水稻,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有力地带动了5万多人口的增收致富。

  村民杜岗:“产业园有一些技术指导专家、这些先进的灌溉设施等等,一系列的这些东西,科技含量高了,你农业配上科技,这跟他插上翅膀一样,这会有在产量方面,在品质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

  兴安盟的水稻产业发展,成为革命老区致富奔小康的特色产业。兴安盟位于大兴安岭南麓地区,水资源相对富集。但内蒙古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紧邻兴安盟的通辽地区,特别是西辽河流域,就面临着水资源短缺问题。目前,内蒙古最大规模的水利项目——引绰尔河水入西辽河工程正在加紧建设。2023年竣工后,平均年调水量达4.54亿立方米,直接惠及上百万人。

  在引绰济辽工程隧洞段二标工程段内,几十名工人正在忙碌,由水电六局承建的这一标段总长度58.5公里,是该工程的关键控制性标段。两台全断面硬岩掘进机TBM进行长距离逆坡掘进。中国水电六局TBM设备总工兴海介绍:“现在两台设备,一台完成了5300米的掘进任务,一台完成了5100米的掘进任务,两台设备2021年3月份同时打破了国内同级别洞径TBM开挖单月进尺的最高纪录。现在已经完成了开挖长度的50%。”

引绰济辽工程(央广网记者 宝音 摄)

  引绰济辽工程,由文得根水利枢纽与输水工程两大部分组成,2019年底全面开工建设。从绰尔河引水至西辽河,一头连着兴安盟,一头连着通辽市。供水范围涉及兴安盟、通辽市的七个旗县城区,以及11个工业园区,结合灌溉,兼顾发电等综合利用,输水线路全长390.3公里,是内蒙古自治区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竣工后,平均年调水量将达4.54亿立方米,受益面积7.4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112万人。引绰济辽供水有限责任公司输水干线一分公司经理宋建臣:“实施引绰济辽工程,可以改善绰尔河下游农业灌溉条件,解决授水区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对促进蒙东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处祖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大草原、大森林、大湖泊、大湿地、大沙漠在内蒙古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同组成了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是“三北”地区重要的生态防线。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与内蒙古代表团代表审议报告时说,“山水林田湖草”这里要加一个“沙”字,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足见沙漠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的乌兰布和沙漠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几十名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用稻草压沙,这些网格就像给沙漠穿上了一件“针织衫”。

  乌兰布和沙漠占磴口全县的面积的70%,乌兰布和沙漠的综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就是当地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的核心,今年,要完成林草建设任务77万亩。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韩应联介绍说,这片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形成了纵深推进、前挡后拉、全面保护的立体防沙体系,可以切断乌兰布和沙漠流沙向黄河入侵的通道,同时也加快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理。

  今年,巴彦淖尔市计划投资16.1亿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实施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黄河流域重点地区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中以防沙治沙生态产业园、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防洪减灾及水源涵养等20个项目。实施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加快推动乌兰布和沙漠绿色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是草原大区,草原面积11.38亿亩,占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64%,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5。内蒙古草原类型多,植物资源丰富,在边疆安定、生态安全、畜牧业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根据最新的草原生态监测显示,内蒙古草原综合植被平均盖度44%,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自我更新修复能力得以提升,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草原生态持续向好。

  从4月上旬起,锡林郭勒盟2.24亿亩草原陆续开始实施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根据全盟各地牧草返青时间,休牧时间不少于30天,对实施休牧的牧户发放每亩草场0.75元的补贴,所以这个牧草在返青期的休牧期被称为“带薪休假”。整体休牧时间到5月15号结束,也就是昨天,2亿多亩草原全部结束休假。

  实施春季休牧最直接的效益就是利于牧草的早期生长,达到进一步恢复和保护生态的目的。休牧一方面可以保护新出芽的嫩草,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春季牲畜运动太多而掉膘。草原生态好了,牧民的收入才能提高,这是一举双赢的事。据锡林郭勒盟草原工作站测算,2020年春季休牧后,全盟天然草地平均盖度24.4%、平均高度8厘米,与2019年相比分别增长了0.5%和1.4厘米。

  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内蒙古自治区如同一匹英姿勃发的骏马,奔驰在祖国北疆。回望过去,在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这匹骏马奋勇向前——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同时也是“模范自治区”,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定践行者。

  展望未来,这匹骏马步履铿锵——它承担着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重要使命,和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定位。

 

  监制:黎政祥 刘晓波

  编辑:费磊 宝音

  记者:金建军 董云静 白圆 段晶晶 赵伟 宋红梅 郭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