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回顾“十一五”

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中广网 2011-11-08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

    中广网呼和浩特11月8日消息 “十一五”时期,通辽市各族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机遇,克服困难,应对挑战,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过去的五年,是全市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显著提升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和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的五年,是民生保障力度加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
    经济规模持续做大,发展质量大幅提升。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60亿元,年均增长18%,是2005年的3.4倍。财政总收入131.5亿元,年均增长38%,是2005年的5倍,地方财政总收入102.9亿元,年均增长36%,是2005年的4.6倍,财政总支出213亿元,年均增长32%,是2005年的4倍,财政贡献率由8%提高到1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亿元,年均增长22%。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50亿元,年均增长24%。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7.9:32.4:39.7调整为14:57:29,二产比重提高24.6个百分点,实现了农牧业为主体向工业为主导的重大转型。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实施创业促进就业、产业富民和民生系统工程,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发展与富民协调互动。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899元和6295元,比“十五”期末翻了一番。累计投入100多亿元,实施了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改善、扶贫开发、就学、就医等方面的重点民生工程,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坚持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累计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主要社会保险逐年扩面提标。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社会救助和养老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最低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逐年提高,民政事业总支出达到8亿元,比“十五”期末翻了两番。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累计投资4.45亿元,扶持 36万贫困群众解决温饱。
    多元支撑的工业体系基本建成,工业发展进入自治区前列。坚持狠抓项目建设,培育壮大骨干企业,打造优势特色产业,有力促进了工业的转型升级和多元发展。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倍,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260个,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84户,比2005年增加403户,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35户增加到316户,其中,超10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3户增加到27户,超百亿元企业发展到2户。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601亿元,是2005年的6.7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38亿元,跃至全区第三位。培育建设了新型能源、有色金属、新型煤化工、玉米生物、特色装备制造、建材、绿色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等八个优势特色产业。特别是新型能源、有色金属、玉米生物和建材产业在蒙东及东北地区具有较强的优势和竞争能力;新型煤化工和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取得重大突破;风电产业建设规模500万千瓦,并网规模300万千瓦,配套装备制造企业14户,正在形成完整产业链条,风电发展走在了全区乃至全国前列。
    农牧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全面落实惠农惠牧政策,不断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实施节水农业、设施农业、黄牛产业、劳务输出和生态建设五大系统工程,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正在由农牧业大市向农牧业强市迈进。累计建设设施农业面积近4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64万亩;黄牛标准化、集约化养殖不断扩大,黄牛存栏达到188万头,现代农牧业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主渠道。农牧业产业化和劳务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有三分之二的农牧户得到龙头企业及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有效带动。年劳务输出稳定在70万人次,劳务收入达到35亿元以上。
   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区域物流中心建设初见成效。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36亿元,年均增长17 %。物流方面,围绕打造东北地区区域物流中心,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服务工业发展的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快速做大,物流业吸纳就业10万人以上,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05亿元。煤炭、粮食、建材等大宗物流形成较大规模,物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被确定为“全国现代物流示范城市”。旅游方面,产业实力快速提升,年旅游收入达到50亿元,五年增长5倍,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金融方面,环境优化,结构完善,信贷增加,新增商业金融机构13家,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80亿元和542亿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2.6倍和2.5倍,被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城市”。
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36%提高到44%。新增公路里程8146公里,建设高等级公路507公里,新改建铁路773公里,实现了苏木镇通油路、嘎查村通等级公路目标。完成“引乌入通”、霍通沙500千伏输电等重大水利、电力通道工程。以收缩转移为龙头的大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累计完成1068万亩封禁保护及生态治理任务,森林覆被率达到24%,比“十五”期末提高4个百分点,完成集体商品林林权制度改革,科尔沁沙地治理呈现从整体良性逆转到局部区域明显好转的新变化。国土资源管理、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积极推进技术节能和管理节约,强化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环境治理,实现城镇和工业污水处理全覆盖,建成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网络,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公共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创新型通辽战略稳步实施,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累计实施国家和自治区科技项目183项,一批新技术、新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得到广泛应用。有序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和学校布局调整,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30万名中小学生受益。实施“校安工程”,新建和加固改造校舍165万平方米。民族教育规模和质量稳居自治区首位,职业教育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竞技体育实力明显增强,成功承办了自治区第十一届运动会。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科尔沁文化大市建设扎实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和艺术精品创作取得丰硕成果,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广播电视村村通、苏木镇文化站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全部免费开放。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机制逐步形成,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新闻出版、文物保护、统计、人防、外事、侨务、档案、史志、气象、物价、防震减灾、妇女儿童、老龄工作以及残疾人事业等都取得了新成绩。
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通辽市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为“十二五”精彩开局和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责编:任艳军 来源:中国广播网

会议议程更多>>

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九次全体会议公报

会议新闻>>

图片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