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回顾“十一五”

内蒙古"十一五"时期畜牧业生产呈平稳发展

中广网 2011-11-08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各地积极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生产模式,继续以生态保护为主线,加大禁牧、休牧等措施力度,把草地资源的保护、建设、合理利用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调整畜群、畜种结构,稳步推进畜种工程建设和草原配套设施建设,使全区畜牧业生产向生态型、效益型发展方向迈进。5年来,全区畜牧业生产克服各种自然灾害和市场不利因素影响,整体呈现平稳发展态势。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牲畜总头数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截止2010年6月末,全区牲畜总头数达到10798.5万头(只),总增率为59.1%,比“十一五”初期增加5.3个百分点;基础母畜达到4259.98万头(只),占牲畜存栏总数的63.1%,比“十一五”初期增加1.4个百分点;全区良种和改良种牲畜存栏为10136.3万头(只),占存栏牲畜总数的93.9%,其中,牛和羊的良种和改良种率分别达到93.1%和95.3%,比“十一五”初期分别提高4.4和0.8个百分点,良改畜比重的提高为全区畜牧业增加产出、提质提效奠定了坚实基础;牲畜繁殖率、成活率、出栏率分别为158.6%、97.75%、101.8%,与“十一五”初期相比提高22.6、1.25、9.5个百分点;同期牲畜死亡率下降0.2个百分点。
 
  一、“十一五”期间畜牧业生产的特点
 
  1、牛存栏和出栏稳定增长
 
  “十一五”期间,我区强化生态建设,采取封山育林、以草定畜、舍饲半舍饲圈养生产,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同时各地积极调整畜群养殖结构,大力推行“抓大减小”,加之近年来牛肉价格看好,调动了散户、规模户和生产经营单位的饲养热情,使全区养牛业出现新的变化,养殖存栏和出栏呈现同步增长的态势。截止2010年6月末,全区牛存栏929.39万头,比“十一五”初期增加145.6万头。主要是由于短期育肥肉牛数量的增加。2009年,全区牛出栏294.49万头,比“十一五”初期增加40.6万头,其中出栏育肥肉牛165.7万头,比“十一五”初期增加49.2万头。
 
  2、羊出栏增加,存栏减少
 
  养羊业是我区农牧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各地加大了生态建设力度,普遍实施的封山禁牧、以草定畜、舍饲圈养,使全区养羊业得到平稳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区加大了绵羊品种改良和肉羊基地建设力度,在购进种公羊、建设人工授精站、胚胎移植等方面给予补贴,加大基地建设力度,从而实现肉羊养殖集中饲养、四季育肥,均衡出栏的良性格局。由于封山禁牧,小规模养殖羊户在逐年减少,再加近几年羊绒价格持续下降,饲养山羊获利减少,经济效益大幅度滑坡,使农牧民出售山羊数量增加,全区羊存栏下降,尤其是山羊存栏大幅下滑。截止2010年6月底,全区羊存栏8407.99万只,比“十一五”初期下降6.6%;其中:山羊存栏比“十一五”初期下降10.9%。2009年羊的出栏为5334.15万只,比“十一五”初期增长18.2%;出栏率为107.5%,比“十一五”初期提高15.05个百分点。
 
  3、国家的优惠政策,使猪存栏保持稳定增长

 

“十一五”期间受全国生猪市场波动影响,我区养猪业出现波动,价格波动对饲养户造成了一定影响,但随着国家对饲养母猪优惠政策的到位,仔猪的供应平稳,价格适中,因此猪的存栏和出栏保持了平稳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区通过为养殖户提供能繁育母猪保险、防疫服务等方面的扶持,极大地调动了养殖户及种畜繁育企业生猪养殖的积极性,养猪业开始有了上升趋势。截止2010年6月末,全区猪存栏为1250.5万口,总增率为84.8%,比“十一五”初期增加13.4个百分点;猪出栏为883万口,出栏率达到133.1%。
 
  4、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加
 
  据统计,截止2009年12月末,全区猪肉产量68.6万吨,比“十一五”初期减少27万吨;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达到47.7万吨和88.2万吨,比“十一五”初期分别增加8.7万吨和7.2万吨;全区绵羊毛产量10.2万吨,比“十一五”初期增加0.7万吨;禽肉产量达到19.3万吨,比“十一五”初期减少14.6万吨;受市场和畜种结构变动影响,市场价格低迷,禽业生产保本微利,禽蛋产量为48.9万吨,比“十一五”初期减少1.1万吨。
 
  5、奶牛养殖业牛奶产量基本稳定
 
  “十一五”期间在各级政府的扶持和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下,全区奶牛养殖正在逐年由农户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集中饲养过渡,且发展基本稳定。截至2010年6月末统计,全区奶牛存栏为332.13万头,其中黑白花奶牛存栏235.4万头,比“十一五”初期增加25.4万头,奶类总产量达到934.07万吨,比“十一五”初期增加56.5万吨。
 
  二、“十一五”期间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的动因
 
  1、各级党委、政府对畜牧业生产的高度重视为我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证。我区各级党委、政府认真总结近年畜牧业连续获得丰收的经验,立足抓早抓实,在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强化组织领导,制定目标,明确责任。针对近年我区连续遭受旱灾,特别是去冬遭受严重雪灾的实际,自治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多次组织工作组深入畜牧业生产第一线指导工作,现场办公,对发展生产及抗灾保畜工作做出周密部署,筹措资金,调拨草料,积极疏通流通渠道,为农牧民排忧解难。同时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援也对我区畜牧业减轻灾害损失起到了积极作用。正是各级党委、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确保了我区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畜牧业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十一五”期间我区为有效实施畜牧业发展战略,自治区政府每年都分片召开现场办公会议,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收到明显成效。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的稳步实施增强了广大农牧民对我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信心,提高了效益意识,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产业化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区涌现了一批全国知名的畜产品加工企业,有效带动了我区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全国大市场连接在了一起。作为畜牧业生产主体的农牧民群众的自主行动,无疑是推动我区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
 
  3、草原基础设施的增强为畜牧业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一五”期间我区以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为契机,大力加强草原生态建设。通过草原水利建设、人工种草、网围栏等多种形式,草原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我区草原建设保有面积达5.3亿亩,其中草原围栏保有面积46000万亩,草场改良4600万亩,人工种草2500万亩,飞播牧草1200万亩。目前全区畜均贮草能力逐年提高。“十一五”期间部分盟市遭受了特大白灾,全区大部分地区又遭受了持续旱灾,由于草原基础设施的增加,抗灾能力增强,使因灾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确保了接羔保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4、疫病及草原虫害防治能力提高,为我区畜牧业生产克服各种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提供了保障。“十一五”期间我区持续遭受多种自然灾害,因旱蝗灾也多次发生,牲畜疫病发生几率增加。由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得力措施,有效控制了草原虫害及疫病的蔓延,将牲畜死亡数量降到了最低。

责编:任艳军 来源: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会议议程更多>>

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九次全体会议公报

会议新闻>>

图片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