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巧高效的核管道焊接机器人,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守望自然资源的“科技天眼”、形态各异的机器人视觉光源、为机械手装上“大脑”的微数控系统、行人可一键报警的智慧灯杆……在内蒙古赤峰·中关村信息谷科技创新基地,各类创新产品云集。充满活力的创新企业好似一粒粒种子,正在汇聚融合、开花结果。

核管道焊接机器人(王艳玲 摄)

2021年春天,赤峰·中关村信息谷科技创新基地正式运营,坐标松山,成为中关村信息谷在全国打造的第31个项目园。“基地初步形成了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产业微集群,中关村的创新基因正在松山生根发芽。”赤峰·中关村信息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李宪国说。

目前,基地已经引进57家企业,累计取得知识产权超过100项,其中2家在2021年收入突破1000万元。作为首批入驻企业,内蒙古崇正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樊荣民感触颇深:“2021年11月给客户研发一款焊料回收智能装置时,在图像识别方面遇到了瓶颈,基地便帮助对接了北京中关村的百度研发团队。目前产品已应用到四川夹江核能项目部及甘肃嘉峪关产业园。”它的投产应用,结束了中国同类设备依赖外国进口的历史,并解放了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以前人工焊接直径1088毫米的管道得用15-20天,现在机器人只用2天,合格率也从98%提高到了100%。”樊荣民说。

科技公司生产的PCB电路板(王艳玲 摄)

在与崇正科技相望不足百米的另一栋楼里,计德福和他的团队正在探索“科技兴农”的更多可能性。“使用这套系统,一个人就可以轻松管理一口井所能浇灌的所有大田。”走近设备,轻触按钮,赤峰市恒联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计德福作了示范。凭借技术优势,恒联晟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已为通辽、赤峰、乌兰察布客户共2万余亩大田提供服务,助力实现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增产约8%。目前,该企业正与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李少昆团队进行第三代产品研发,探索更高的增产纪录。

近年来,松山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持续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落实一系列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成本的政策,助力松山区创新企业“轻装”上阵,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得到持续增强。(王艳玲 郑文艳)

编辑:田凤元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