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香港名人访谈录】香港援建四川志愿者彭元宏:我觉得我是一根拐杖

2017-06-22 10:07: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今年7月1日,香港迎来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日。从1997到2017,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年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香港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一国两制”,这个被历史称颂的智慧,香港用它解开了百年难题。

  与此同时,今年适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港澳广播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合作创办的《每周听香港》节目开播十周年。为了纪念节目播出十周年,回顾节目播出以来的精彩瞬间,我们决定出版《香港名人访谈录》一书,收录采访香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优秀人才、杰出人物的精彩报道,并以此向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献礼。

  如今,香港与内地共命运,同出发,沿着“一国两制”的航道驶向新的航程。央广网特别摘编《香港名人访谈录》中的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记者手记 邵丽丽 宋雪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香江震撼。正在享受佛诞假日的香港社会立即行动起来。一笔笔爱心款物、一支支救援力量,不断向四川汇聚。

  香港“站起来”计划的物理治疗师彭元宏,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就是众多北上援建的志愿者之一。地震后,她第一时间来到成都川港康复中心,希望凭借自己的医疗技术帮助地震伤员重新站起来,并且订下三年之约。

  2011年5月,汶川地震三周年前夕,我和同事来到四川,探访香港对四川的灾后援建项目。在川港康复中心,我们见到了彭元宏。见过悲、见过伤,但这些都没有在她脸上留下痕迹,除了专业技术之外,她用自己的温暖、阳光感染着每一个伤员。

  2011年底,我们又来到了彭元宏位于香港的家中,见到了她的丈夫和两个可爱的女儿,对于三年来两地奔波的劳碌和牵挂,无论是女儿、丈夫,还是彭元宏本人,都只是轻描淡写。因为理解,所以支持,能否在最需要的地方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决定着她的选择。

  时间:2011年5月 地点:四川 成都

  在约定三年期满前,我们再次回到四川采访彭元宏。这时的川港康复中心里,当年的地震伤员大多已经出院,而正如彭元宏当年的设想一样,从培训治疗人才,到跟踪伤员状况,她一直没有离开。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香港之声记者邵丽丽(后排右二)、杜炜(后排左一)、宋雪(后排左二)等在四川灾区采访

  记者:我记得当时两年前采访您的时候,您说这是一个三年的项目,最少待三年的时间,您没有失约。

  彭元宏:看见他们一天天地进步是很开心的,我觉得自己有一点点的贡献,就是很大的安慰。

  记者:还记不记得刚来到四川时的感觉?

  彭元宏:我来的时候刚好是10月,慢慢地冷了,我病了六次,当时吃了药就过敏,全身起麻子,好几个星期全身都是痒得受不了啊,天天都在抓。在吃的方面,吃得太油腻也拉肚子。

  记者:三年里,有很多重症患者陆续康复出院。我听说他们中有的成为备战残奥会的运动健将,有的自己创业走出一片新天,有没有您特别牵挂的伤员?

  彭元宏:有,他叫曾远兵,是一个脊髓损伤的病人,就是在脊髓损伤段骨头以下都没有感觉,不能活动的;他连最基本的需要,像大小便方面都是没感觉的。对于一个正常的男士来说,这还是很难接受的,男人总是要面子的。最初我感觉到他特别难相处,有很多的不满和怨恨,比如,为什么是我啊!我每次都温柔地对待他,非常有耐心,让他慢慢地接受现实,接受自己现在的样子。后来他的情绪稳定下来,我们给他的功课他也会做、会练习。后来,他可以做到自己坐起来转移到轮椅上。他还练习了一个绝技,可以把轮椅的前轮翘起来,上下斜坡,现在他回到家已经大半年了,自己能做的都尽量自己来做,不再那么依赖人。希望他能够继续努力。

  记者:三年时间也不算短,是什么动力让您一直在留在这里?

  彭元宏:因为能看到他们的需要和不断的进步,这些是我的动力。受伤的这些小朋友虽然没了手、没了脚,但是身体上已经在慢慢恢复了,可以站起来、跑起来、动起来,而且,现在看不到他们特别伤心,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在好转、康复,我觉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点贡献,这对我是很大的安慰。

  记者:这三年有什么收获?

  彭元宏:最开始来到这里的时候,没想到情况这么差,人很劳累,但是看到他们一天天进步很开心,最后他们都会靠自己走下去。因此,我觉得我是一根拐杖,他们就是持着拐杖继续去旅行的人,对我来说,我可以在短短的时间给他们一些帮助是很有幸的。有人说他们就是摔了一跤,但是事实上当然不是这么简单,他们是摔了很重的一跤,要很努力才可以重新站起来,站了以后还要走下去。对我来说,我可以在这么短短的时间给他们一些帮助,是很幸福的。看到他们那么顽强地坚持着走下去,对我也是很大的启发。

  记者:所以,您这三年期间经常就是香港、四川两边跑?

  彭元宏:一半时间在四川,一半时间在香港。最初的半年是星期六的早上从这里去飞机场,五点多就要爬起来,然后星期天的三点多又要赶去飞机场,晚上十一点又回到成都了。那时候希望每个星期回家看一下,但是这样子飞是很累的。

  记者:现在家人习惯了吗?

  彭元宏:家人不习惯也得习惯了,这是我的一个使命。

  记者:你的孩子见到你会怎么说?

  彭元宏:我不在家,没有一个烦她的人了。(笑)

  时间:2011年 地点:香港

  远隔千里,孤身一人,三年来,是怎样的一个家庭在默默支持着彭元宏的选择呢?在彭元宏香港的家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记者:这张照片是结婚照吗?

  彭元宏:我们是1995年结婚的,这是2000年拍的,那时候她们刚刚满了四岁和两岁,现在已经是十年后了,所以一个是十二,一个是十四。

  记者:两个孩子一个叫在心,一个是同心,名字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彭元宏:“在”这个字比较有意义,就是人在、心在。然后妹妹生了以后就是同心,姐妹同心,和我们两个老人家也要同心。(笑)

  彭元宏丈夫:四川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我们中国人有能力的都应该贡献一下。她(彭元宏)在语言和能力上都能够做出一些贡献,因为大部分香港人都是讲广东话,跟内地人在沟通上有些困难,刚巧她可以讲普通话,在物理治疗方面也可以帮忙,所以我就鼓励她去贡献一点,很简单的,没想太复杂的事情,因为汶川地震是个太大的灾难了。

  记者:当时知道妈妈要去四川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四川很危险?

  大女儿:有,那时候刚刚地震,我怕她去了还有余震,会有生命危险。

  彭元宏:他们担心我的安全,每天都有留心新闻,看看四川有没有余震。其实成都相对安全一些,我也去过北川、都江堰、绵阳,但是时间都比较短。

  记者:当知道发生了余震的时候,会不会打个电话问一下?

  彭元宏丈夫:一般我们知道余震的时候已经是几小时后了。

  彭元宏:要是我有事的话,他知道得太迟了,有命就有,没命就没了。(笑)因为余震一般都是半夜,我睡得很好,也感觉不到有余震,都是听我同事说有余震了。

  记者:妹妹当时知道妈妈要走的时候有没有担心?

  小女儿:我觉得妈妈会很辛苦。

  记者:那你自己呢,适应吗?

  小女儿:一开始不是太习惯,但是过了几个月就习惯了,因为她隔几周就会回家。

  彭元宏:现在科技比较发达,我们用视频聊天。

  彭元宏丈夫:通过视频跟她汇报,今天两个孩子怎么样,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记者:一般视频聊天多长时间?

  彭元宏:有时候半小时,有时候一小时。

  记者:去四川的时候,因为跟女儿分开,有没有带一些照片什么的?

  彭元宏:有。把她们的照片带去,就是这张,你看这是她两岁的时候。

  记者:当时就带这张照片?

  彭元宏:对。每天看看她,因为她们两个很像的,所以看一张就等于看两个人了。

  记者:不在孩子旁边的时候,有没有发生什么事情感觉特别需要你但又没办法?

  彭元宏:有啊,当时女儿的手发炎,你看她现在手的两边还不一样。这个事情是我在成都时发生的,我当时只能“遥控”,但是没法在身边帮忙照顾。

  记者:现在孩子的手对生活有影响吗?

  彭元宏:现在一般的力量和活动还是可以的,但是特殊的运动就不能做。比如她就放弃拉小提琴,因为太痛了。

  记者:那你有没有怪过妈妈当时不在旁边?

  小女儿:不会。

  记者:平时工作压力很大,也没有家人在身边的时候,会有什么方式放松、释放一下情绪?

  彭元宏:喜欢唱唱歌、听听歌、写日记,其实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就能把你很多的感受释放出来。

  记者:最喜欢哪首歌?

  彭元宏:《感恩的心》。我第一次听的时候很激动,看着他们做着手语,对着伤员,感受到这样的情绪。伤员们也很感谢,感谢康复方面的医师让他们慢慢恢复,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所以我觉得这个歌是很写实的,给人以激励。

  记者:有没有考虑过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

  彭元宏:我1990年毕业到现在,可以说职业生涯也过半了。我觉得在这些年里面,有两三年或者是三四年的时间可以为一个地方做一些事情,为祖国做一些事情,是很好的。

编辑: 范斯腾
关键词: 援建;四川;彭元宏

香港援建四川志愿者彭元宏:我觉得我是一根拐杖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香江震撼。正在享受佛诞假日的香港社会立即行动起来。一笔笔爱心款物、一支支救援力量,不断向四川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