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建设美丽中国成各方共识 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

2017-10-21 07:4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0月21日消息(记者杜希萌)据“中国之声·大会之声”报道,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美丽”成为新增的关键词。

  习近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十九大报告3万多字,“生态”被提及43次,“绿色”则出现了15次。我们曾经熟悉的说法是“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而十九大报告中说,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足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

  为什么要强调“美丽中国”?“美丽”二字反映的是什么样的理念?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解释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这5个词分别对应五大发展理念,“美丽”二字强调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十九大增加了一个‘美丽’,所以变成了5个词,是对应于五大文明的。我们先后提出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后来提出了政治文明,另外还有社会文明,现在还有生态文明,这样增加一个‘美丽’特殊地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是作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战略目标在现代化国家目标里的一个体现,所以非常重要。”

  青海三江源、甘肃祁连山、雄安白洋淀、云南滇池洱海,这些地方是诗中的“远方”:讲三江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讲白洋淀,“遥看白洋水,翠色满湖中”;说滇池,“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诗歌寥寥数语便能定格大美河山。但在过去几年,刚才我们提到的这些地方的生态,也多少因为所谓的“开发热情”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在“经济”和“美丽”的平衡中,它们也是最值得观察的样本。

  走进诗里的“远方”,看看各地如何保护这些脆弱的“美丽”?

  作为河西走廊南侧的重要生态屏障,4个月前,祁连山因生态破坏也发出“一声叹息”。即便包括甘肃省3名副省级干部在内的上百人被问责,也抹不去已有的满目疮痍。直到现在,十九大代表、甘肃省省长唐仁健谈起时仍深感痛心,“在生态建设问题上,在祁连山的保护治理上,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中央通报对我们是猛击一掌、棒喝一声,现在还感到有切肤之痛。”

  甘肃对于祁连山环保生态破坏问题的态度,前几年是遮遮掩掩,为了经济就凑合发展,而现在要做的是坚决杜绝污染。唐仁健说,甘肃知耻要后勇,今后不能有了问题才“扑火”,而是要长效解决生态保护问题,“我们现在有144宗矿权,还有一宗1952年的国有大矿,也准备采取扣除式退出。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矿的问题这个最大的问题我们就解决了。42座水电站和25处旅游点,这两方面的事儿,我们总的解决方向是既符合法律,又要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稳妥地加以解决。5900多名牧民搬出的问题,今年年底我们就把核心区的搬出,往后几年也是陆续稳妥地搬出。我们省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19个自然保护区的问题,我们现在也摸排出来了,既解决祁连山,同时也解决这些问题。从破坏影响生态源头上去考虑,调结构、转方式,建立生态产业体系,实现绿色崛起发展,从根本上消除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总量。”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大观楼长联上描写的滇池之美,多年来也只能供人遐想。就像十九大报告中所说,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从“高原明珠”到国家三湖治理中的难点,近20年来,滇池和滇池边的人都饱受污染之苦。

  过去5年,滇池基本建成环湖截污治污系统,生态修复与建设等一系列工程持续推进。2016年,草海、外海水质由劣V类转为V类,20年来首次消除劣V类水质。十九大代表、昆明市委书记程连元说,滇池治理将是云南不折不扣的一等大事,“云南最宝贵的资源在于优越的生态环境。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生态,坚持把滇池治理作为头等大事、一把手工程,科学治理、系统治理、集约治理、依法治理,全面深化河长制,全面推进河道生态补偿机制,率先推进生态资源资产审计,力争2020年滇池的水质总体从现在的V类再提升一个等级,达到IV类。”

  “遥看白洋水,翠色满湖中”,同样是一颗“明珠”,白洋淀的美景也亟待恢复。作为雄安新区水城共融中的“水核心”,此前受困于“污染”和“缺水”两大压力的白洋淀,必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十九大代表、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透露,相关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的控制线划定工作已经启动,雄安新区将从规划开始拒绝污染,“雄安新区毗邻白洋淀,怎么把白洋淀的生态打造好,让白洋淀变成雄安新区的一张靓丽名片,是我们的责任。不能因为建设一个新城而污染了白洋淀。所以,我们在规划阶段就必须做到建设雄安新区不能有污染。”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之美从源头来,源头就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到的对中华民族发展至关重要的三江源地区。未来,国家公园将成为三江源地区和其他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体系核心。十九大代表、青海省纪委书记滕佳材表示,青海要成为绿色的先行者,“青海省这5年出台了40多个生态领域改革方案,创设生态保护公益岗位,力求生态保护与牧民生活相协调平衡。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将青海近90%的地区纳入生态功能区。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建设方面,对涉及的几个县进行了大部制改革,出台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印发了草原生态补偿等10个管理办法。绿色,已经成为了青海的幸福色。”

  祁连山修复痛定思痛,知耻后勇;滇池保护,与深入推进河长制相结合;打造白洋淀,在规划阶段就拒污染于门外;保护三江源,生态保护与改善牧民生活并行不悖。美丽中国,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各地这些结合自身实际的有益探索,让我们看到了决心,看到了行动,更看到了希望。

  美丽中国,说起来简单,形成共识也不难,但真正不折不扣地执行,依然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美丽中国建设,同样如此。粗放型的发展早已不合时宜,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新常态”就是红绿灯,就是指挥棒。

编辑: 王田田
关键词: 美丽;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成各方共识 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美丽”成为新增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