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埋首“风云雨雪”!他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嘉善娇子

2017-06-15 15:36:00来源:浙江在线

  人在天涯,根在家乡。他们在海外独自打拼,在异国的土地上追寻着梦想;他在江南一隅,同样奋力奔跑,思念游子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自己……

  “嘉善人在海外”演绎无限精彩!本次介绍的是“叱咤风云的气象人”——李林。李林,嘉善大云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气象学博士,曾先后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极地研究所、俄亥俄州超级计算机中心等机构工作,在气象学和计算机领域都有所建树。

  爱上“外冷内热”的专业

  在许多人眼中,气象学是个冷门专业。1985年,李林考入杭州大学。当时的他,在父亲做主下选择了气象专业。“还是从今后的就业考虑的。”在那个毕业生包分配的年代,气象专业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说是误打误撞地选择了气象专业,但李林最终还是爱上了这个“外冷内热”的专业。

  1988年的夏天,至今仍清晰地留在李林的脑海中。那个夏天,强台风8号过境杭州。“街道两旁的梧桐树都被刮倒了,整个城市都停电了。”这是李林第一次深深地感受到气象灾害的可怕。而最让他震撼的却是一张卫星照片。“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就讲到了这次台风。这位老师是国外回来的,他国外的同事发来的美国卫星照片上,此次台风造成的损失一目了然。”用时下网络流行语来说,李林“当时就震惊”了,“太震撼了,我们都在感叹美国科技的先进、发达。”

  这个夏天,一场台风,一张卫星照,让李林真正了解到气象学的社会价值,也让他萌发了去美国学习更前沿气象学知识的宏愿。

  艰苦美国求学路

  1989年李林大学本科毕业,不想平平淡淡踏上工作岗位的他又继续留在杭州大学攻读气象专业硕士。硕士毕业后,李林留校工作了5年。在这些年中,李林忙着学习、研究和工作,但始终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留学梦。他把闲暇时间都用来学习外语。

  上世纪90年代,信息化时代拉开序幕,伴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让李林的留学梦成为了现实。“1995年至1996年期间,我负责管理实验室的电脑。借这个便利,我通过电子邮件联系上了身在美国的我的研究生导师。”第一次收到李林的电子邮件,他的研究生导师还很吃惊,两人居然能联系上。“后来,我告诉了他我想到美国留学的想法。说来也巧,老师他们的实验室正在招研究生。”在他的帮助下,李林获得了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留学的机会,并拿到了奖学金。

  1997年7月5日,李林到了美国。虽然他到美国的日子还是暑假期间,但他马上进入到实验室里工作,在忙碌中提前开启了自己的留学生活。

  在国内和美国,李林攻读的都是气象专业,但是两者研究的方向不同。在国内,他研究的是数值预报,而在美国则是关于极地气象方面的。“当时会用到大型计算机模拟以前的气象历史。”

  2003年1月参加论文答辩后,李林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并进入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所工作了一段时间。在研究所,李林负责管理计算机,他将几台电脑连在一起组建起一个小型的超级计算机进行气候模拟,同时也建立起了俄亥俄州当地还有南极的天气预报。

  收获满满职业成就感

  2007年,他得到了一个好机会——进入俄亥俄州超级计算机中心工作。在这个超级计算机中心,李林的工作不再单单是气象方面的,涉及的范围更广了,“不仅有云计算方面的,同时还包括管理网络,数据备份、恢复,计算机监控等方面的工作。”都说隔行如隔山,李林对这个新工作却充满着兴趣,他说其实自己一直对计算机很感兴趣。

  在国内上学的时候,李林他们这一届的气象专业的学生曾借用计算机系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过2个小时。“我学得比较好,所以多给了我2小时学习时间。”李林笑道。在他研究生毕业后,本专业的老师们决定给系内学生开一门课:计算机入门。授课任务就落到了李林的肩上,“我7月毕业,老师就给了我一本计算机方面的书,让我在暑假里看完,9月正式给学生们讲课。”

  到了美国后,李林还专门注册学习了好几门计算机方面的课程。他说,学习计算机,不仅仅是因为对计算机感兴趣,还因为他发现计算机技术对气象学专业助力颇多,“用数字模型模拟运算,特别是平行处理,就是几台计算机同时计算,对气象研究帮助非常大。”

  2007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小组(IPCC)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这让同为气象人的李林也感到与有荣焉。在他看来,气象学看似冷门,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只要静下心来,就能收获自己的职业成就感。

编辑: 郑睿
关键词: 气象;海外;嘉善人

埋首“风云雨雪”!他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嘉善娇子

人在天涯,根在家乡。他们在海外独自打拼,在异国的土地上追寻着梦想;他在江南一隅,同样奋力奔跑,思念游子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