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东明石化李湘平:地炼企业渴望参与国际竞争 期盼成品油出口“通行证”

2017-03-13 20:26: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13日(记者柴安东 方永磊) 在“去产能”背景下,地炼企业一直为社会所诟病。两会间隙,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炼化协会会长、山东东明石化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李湘平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继续向民营地方炼厂放开成品油出口配额,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有助于化解国内过剩的成品油市场,他建议授予地炼成品油一般贸易出口资质,鼓励符合条件的地炼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

     山东地炼化解产能过剩成效显著

    “地炼”是指相对于主营炼厂而言的一些地方性炼油厂的简称,其发展起源于1998年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宏观调整。1998年政府对石油行业进行了结构性调整,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公司业务重组,小炼厂区别性关停并转。整顿结束后,加工能力在100万吨/年以上的炼厂大多划归两大国有石油公司,而100万吨/年以下的小炼油企业选择保留了82家,成为“地炼”;沥青厂、溶剂油厂和润滑油厂交由地方政府管理;其余则予以关闭。 

    在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持续发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影响着包括炼化企业在内的传统企业。尤其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经济新常态的影响,国内成品油供大于需格局形成,能源行业的市场竞争更是日益激烈。 


(李湘平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

    “目前山东地炼低端产能已经基本淘汰完了。” 李湘平表示,在国家给予地炼企业原油进口配额7500万吨的一年里,地炼企业淘汰了落后产能6000万吨,使得过剩产能降至1.6亿吨;此外,在获得成品油出口资质的一年内,山东地炼共累计出口成品油52.2万吨,出口额约16亿元,对山东省外贸增长的贡献率为2.9%,减轻了国内炼油产能过剩而成品油需求放缓的压力。

     淘汰落后产能并不意味着成品油产量减少,反而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后,显示出更为强大的炼油能力。

    “地炼企业的规模不是越大越好,目前200万吨到500万吨是一个比较经济的规模。地炼从小发展到大,目前基本都发展成了具备一定规模能力但又不是特大规模的企业。”李湘平认为,对炼油加工企业的发展,国家已经有了规划,七大石化产业基地,生产规模能力要提升至近1500万吨。现在全国的地炼扩大规模的条件已经不具备了,山东地炼在具备一定规模的基础上,下一步要发展精细化工,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走化工转型的之路。

    山东是全国地炼最为密集的省份,产能约占全国地炼行业的70%。作为全国地炼大省,山东地炼企业处境却并不乐观,一方面在于如何发挥市场能动性,另一方面则是在国内成品油过剩的情况下扮演何种角色。按照炼化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只有延长产业链,积极发展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才是未来石油化工企业的竞争力所在。 

  “未来山东地炼企业将坚持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向深加工和全价值链迈步。我们计划整合山东和全国地炼,把生产的化工原料统一规划,大烯烃大芳烃集成化,建成后再做好精细化发展的文章。”李湘平表示,“在最靠近资源的地方,比如东营、滨州、日照、东明等地,这些区域虽然具备独立发展的资源条件,但每一家单独发展精细化工条件还不是太具备。目前我们也在跟山东省发改委协商规划,整合后既要做好大化工,也要做好精细化工。”

    地炼企业渴望参与国际竞争

    曾几何时,地炼只是国内炼油行业无足轻重的“小舢板”,在人们的印象中,地炼的装置规模小、油品质量不好、污染排放量大,只能在政策夹缝中求生存,在市场博弈中谋发展。但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在中国炼油市场中,地方炼厂开始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国内成品油过剩的情况下,地炼的市场能动性和扮演角色非常关键。地方民营炼油企业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更加渴望开拓海外市场,争取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平台。” 李湘平认为,中国炼油产能过剩已成现实,为提升我国在国际能源市场竞争力,化解国内成品油过剩和市场“消化不良”的问题,授予地炼企业成品一般贸易出口资质将是大势所需。

    据了解,自2015年起,我国就已实施了汽、柴油国Ⅳ标准(硫含量<50ppm),2017年达到国Ⅴ标准(硫含量<10ppm)。而目前东南亚地区主要目标市场汽、柴油标准的硫含量大部分为500ppm,接近我国国Ⅲ标准,且质量升级进程缓慢;中亚国家和蒙古的汽、柴油的硫含量要求与中国的国Ⅱ标准相当。 

     然而,在商务部日前下发的2017年第一批加工贸易成品油出口配额企业中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中化,地方炼厂并未出现在本次配额名单之中,意味着2016年刚刚给予地方炼厂成品油走出国门的权利暂时终结。

    “目前地炼企业在原料来源、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国际化运作等方面运作已经非常成熟,在市场灵活性、风险规避等方面甚至还要优于国企。”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李湘平多次在全国两会上为地炼企业“鸣不平”。他建议尽快建立成品油一般贸易出口资质的长效机制,允许国内符合条件的地炼企业开展成品油出口业务,并进行自主贸易。

   作为典型的山东人,朴实的李湘平也始终秉持着“抱团取暖,同舟共济”的儒商理念。2016年2月29日,李湘平在济南市发起成立中国(独立炼厂)石油采购联盟,在国际原油贸易中寻求主动。联盟由16家已经取得和正在申报原油进口和使用资质的企业组成,通过建立集中采购进口原油平台,集中采购进口原油,实现集中采购、一致谈判、统一价格、集中结算、集中贷款、按各自配额分量使用。

    “我们要把资源整合,合理规划资源装置进行充分利用,提升附加值。”据李湘平介绍,联盟从成立以来运行良好,已经具备了国际化运营的素质和条件,在与大型石油供应商的交流沟通和谈判中已经有了十足的能力、方法和措施。

    “参与海外炼厂的发展和运营是‘一带一路’政策指引出的方向,全国的地炼都在积极走出去在争取资源的同时加大海外投资。已经有一些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像恒源石化就到马来西亚收购了壳牌500万吨/年的炼厂。”谈到未来发展,李湘平责任盈胸,“我们要继续整合力量,抱团走出去,现在东明石化原料资源已经走向国际,未来我们在帮助其他炼化企业在上游争取原油资源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们在化工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做些优化,‘精粮’、‘粗粮’ 都能消化,把原料吃干榨尽,确保效益最大化。”

编辑: 方永磊
关键词: 石化;地炼;去产能;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