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人大代表杨劲松:年轻人一定要去大城市闯荡

2017-03-13 22:2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13日消息 中国之声两会特别节目《央广辩论会》今天(13日)的辩题是《该选大城床,还是小城房?》。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沭阳县庙头镇聚贤村党委书记李生;全国人大代表杨劲松(纳西族代表);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张翼、朱煦将做客直播间,对阵PK。

  杨劲松:年轻人有机会一定要去大城市闯荡

  全国人大代表杨劲松的主张是:年轻人只要有条件,在自己创业的时候一定要到大城市去闯荡,去积累丰富的经验。

  杨劲松说,“大城市”顾名思就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因此肯定汇集了最发达的产业集群,最丰富的文化荟萃和积淀,以及最多元化的发展观念和思路。同时,也会有最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

  “所以我觉得,每一个在这里的年轻人,肯定都将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平台,更大的发展机会,也会有更大的再教育的提升空间,更多的文明素养。”杨劲松认为,这不仅是一个受教育的机会,还能形成更广袤的多元思维视野,以及更超前的观念意识。

  另外,年轻人会带来很多本土的文化特制色彩,在这个舞台上可以更好地弘扬和展示自己家乡的文化。“生命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的探索、体验和奋斗的过程,有志于创造更多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年轻人,请一定要勇敢到大城市去开拓自己的视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杨劲松认为人的生命短暂且有效,如何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和生命生涯规划好?如何在最开始提炼出自己的“精髓”,大城市无疑是一种机会。

  朱煦:先到大城市占有一席之地是理性的表现

  “床和房子有什么关系呢?”对此,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朱煦一针见血地指出,就是年轻人一定要先挣着一张床,才可能挣着一套房,“如果你先到小城搞了一套房,对不起了,那你一定安逸了;但是假如现在大城市里有了一张床,就不必怕了,我们将来再去搞房。不管在大城市搞,还是在小城市搞是一定没有问题的。”

  上海地区有一句俗语,叫做“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朱煦认为,这并非上海人精明,恰恰是一个人的理性表现。所以他建议年轻人,先到大城市里去抢上一张床,将来房子在哪儿根本不是问题。因为,如果你放弃第一次,开始没走好,即便有了小房,也只能一辈子在小房里窝着。

  李生:如今农村的市场潜力尚未开 有更多发挥空间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李生同样以自己知道的身边事来举例,他认识有两兄弟,其中老大学历不高,在家里面开电商,而老二是一名大学生。当老二毕业后在城市里找了份工作,一年大概有五六万元收入;相比之下,老大在家里开电商一年赚了十几万。李生称,受老大影响,老二后来也回到乡下跟着哥哥学做电商,因为自己学历较高的缘故,接受事物和学习的进度很快,短短几年后年收入便达到了几十万。李生表示,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想让广大的大学生知道,如今农村的市场潜力尚未开发,到乡下去会有更多发挥的空间和余地。

  张翼:到乡村去会有新的未来和期待

  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资深媒体人张翼以感动中国人物秦玥飞为例称,美国耶鲁大学曾经在中国招了两名学生,重庆小伙子秦玥飞便是其中一位,他不但拿到了耶鲁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而且在美国境内做调研的费用全部都是耶鲁出,6年后他拿了耶鲁的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两个学位。学成后,2011年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选择,他选择了去湖南衡山的一个小山村做村长助理,即俗称的大学村官。直到今天6年已经过去了,他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帮村里修了路,安了路灯,把敬老院修缮的更崭新了,同时让老人老有所养、幼有所学。而在2017的2月,他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而且他在2015还推出黑土卖田的公益项目,通过筹措资金,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到乡村去。

  张翼称,秦玥飞的故事代表着现在50万大学生村官的真实故事,他们的经历告诉了一个道理,现在到乡村去你会有新的未来和新的期待。

  在张翼看来,现在是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发展的最好时期,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他指出,目前城镇化政策虽然以大城市优先,但国家政策、包括政府工作报告里面都明确提到,要发展小城镇;而国家发改委也定了1000个小城镇作为未来发展的中心,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些小城镇的经济体量会越来越大。张翼认为,目前从天时、地利到人和等条件来说,到小城镇去才是年轻人建功立业最好的地方。如当下大学生竞选村官的火热便反映了这种趋势,他举例称,今年1月江苏省有3800多名大学生竞选380个“村官”岗位,虽然不如国家公务员般火热,但也开始出现一岗难求的局面。

编辑: 姜萍
关键词: 辩论会;大城市;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