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新闻中心 > 专题 > 云南昭通鲁甸6.5级地震 > 抗震救灾英雄谱

丁永权:把悲伤留给自己

2014-09-29 17:56: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昆明9月29日消息(记者 王茂盛 李健飞 李腾飞)鲁甸“803”地震后,昭通电视台党支部书记、常务副台长丁永权的胞弟、姑奶奶、堂奶奶等8名亲人都遇难了,母亲也受了伤。但丁永权的心一刻都没有离开过电视台和不断加重的灾情。两天的时间,他的手机几乎打爆。一会儿协调台里的新闻采编、节目播出,一会儿又协助东方卫视、云南卫视、成都电视台等外界媒体到灾区的采访。患有糖尿病的他,身体消瘦,视力逐渐在下降。地震发生后的每一天,他都要修改12000多字的稿件,审看50分钟左右的电视新闻。一坐下去就是10多个小时。地震期间,昭通电视台共计组织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新闻》等栏目播出新闻72条次,在《云南新闻联播》《民生关注》等节目播出新闻81条。所有这一切,都凝聚了丁永权的汗水和心血。从事新闻工作15年来,丁永权勇于创新,勤奋采编,完成了20多起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的采访策划,有37件作品获得省级新闻奖。2007年11月,丁永权被省委宣传部、省记协授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2009年,他被选拔为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1年6月被确定为市委联系专家,同年8月破格晋升为高级记者。灾难无情,他痛失8位亲人;坚守岗位,他扛起新闻人的责任与使命。

  见到丁永权,是在他那个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略显消瘦的他声音沙哑,满脸倦容。审稿、看片、协调直播,尽管地震救援过去已有一段时间,但坚守后方的他依然忙得不可开交。如果不是采访,没有人知道这次地震会让他失去8位亲人。灾难,给他带来了无尽的悲伤;而新闻人的责任与使命,又让他把这无尽的悲伤深深地埋进了心底。

  亲人离去,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8月3日16点30分,正在电视台修改稿件、等待审看当晚播出新闻的丁永权突然间感觉大地剧烈摇晃。地震了!

  情况万分危急。由于震中不明,丁永权立即于第一时间拨通了记者郑凯健的电话,让他迅速赶到市防震减灾局了解震情。

  16点35分,得知震中在鲁甸县龙头山镇,丁永权的心陡然抽紧,他老家银屏村就在那里。他本能地拿出手机给家人报平安,可这时整个通讯网络都已中断,电话打不进来,也打不出去。连续又拨了几次,仍然无法接通。想到地震不会造成多大后果,丁永权暂时把家里的事搁在一边,投入到紧张的地震报道工作中。

  16点40分,电视台迅速启动应急宣传预案,并派出7个采访组赶赴灾区。

  20分钟后,他和台长郭晓东召开紧急办公会,重新统筹当晚播出的新闻节目,并就地震采访做好了连线前方记者的一切准备。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前方不断有地震人员伤亡的消息传来。一个小时过去,心急如焚、饱受煎熬的丁永权再一次拨打手机,终于联系上了老家的一个表叔。他从电话里得知,74岁的老母亲在地震中受伤,已经被送到县医院。而胞弟丁永军下落不明,生死未卜。这时,丁永权才真正意识到了此次地震的惨烈,担心、无奈、恐惧交织在一起,猛袭他的心头。

  然而,在家里和单位都需要自己的时候,作为分管时政新闻的台领导,丁永权却义无反顾选择了坚守。

  第二天早上9点,主持召开完抗震救灾会议时,一夜未眠的丁永权接到了老家传来的噩耗——二弟虽然从废墟中找到,但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丁永权说,二弟是当地的小学教师,8月3日下午,他回家帮母亲采摘花椒,正当他进屋歇息喝水的时候,地震发生了,在院子里的母亲幸免于难,而他再没有走出那个屋子。

  “其实,家里堂屋挺大的,无论躲在哪个角落,年轻的二弟都会有生还的希望。”说起这些,丁永权一脸悲伤和痛惜,他宁愿相信这不是真的。

  回家路上,他时刻都在牵挂灾情

  了解前方情况、安排记者采访、落实后期编辑、协调对接省市媒体……震后的电话铺天盖地、事情一件接着一件,紧张的工作掩盖着丁永权悲伤的情绪。直到安排完急需的采访报道和直播的相关工作后,台长郭晓东关切地反复问及他家里有没有受灾后,丁永权才哽咽着说出了实情。

  8月4日下午,在台长的“命令”和同事们的劝说下,丁永权才匆忙赶回家办理弟弟的丧事。当他来到村口时,眼前已是一片废墟。乡亲们的家具、生活用品、粮食全部被埋。由于余震不断,惊魂未定的人们都不敢进屋,只能在地里挖洋芋烧着吃。家族间的一位奶奶见到丁永权就哭:“孩子,你回来了,我们的家没了,你再回去没住处了。”听罢这句话,丁永权再不能自已,隐忍了许久的泪水夺眶而出。

  此时,回到家的他才知道,就在地震夺去胞弟生命的同时,77岁的姑奶奶丁其芬,75岁的堂奶奶刘正英,24岁的堂弟丁永康,也被倒塌的房屋掩埋不幸遇难。更让他伤心的是,当天在一起玩耍的11岁堂弟丁永维,8岁的丁永梦,6岁的丁永超和年仅3岁的堂妹丁永竹,都没能跑出家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天人永隔。

  说是回家处理丧事,可短暂的两天时间,丁永权的心一刻都没有离开过电视台和不断加重的灾情,由于他在此次地震宣传报道中承担重要的“角色”,救灾一线的记者随时都在打电话联系他。两天的时间,他的手机几乎打爆。一会儿协调台里的新闻采编、节目播出,一会儿又协助东方卫视、云南卫视、成都电视台等外界媒体到灾区的采访。地震发生后,遭受重创的雷家坪子一度处于和外界“失联”的状态,救援人员一时进不来,被埋群众得不到营救,丁永权又冒着生命危险,用手机拍摄了大量视频和图片发布在微信平台上,终于联系到了前来救援的武警官兵。

  8月7日早上,含泪料理完胞弟和另外7位亲人的后事,丁永权又到县城看望了受伤的母亲,而这次与母亲见面竟然是第一次,距离地震发生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天。

  坚守岗位,他无愧于新闻人的使命

  有一种使命叫坚守,有一种付出叫感动。

  奔波采访在地震一线的记者辛苦,而坚守后方的丁永权同样不轻松。患有糖尿病的他,身体消瘦,视力逐渐在下降。地震发生后的每一天,他都要修改12000多字的稿件,审看50分钟左右的电视新闻。一坐下去就是10多个小时,脖子酸了,眼睛看疼了,起身走走接着再看。一想到那些在地震中死难的同胞和勇敢的救援人员,丁永权说自己的伤与痛、苦与累都可忽略不计。

  从8月3日地震开始,昭通电视台打破常规,三个频道停播所有文艺节目和广告,每天开展四至六次灾区直播。一方面加大自办节目滚动的量,另一方面转播省台和中央台新闻频道。地震期间,昭通电视台共计组织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新闻》等栏目播出新闻72条次,在《云南新闻联播》《民生关注》等节目播出新闻81条。所有这一切,都凝聚了丁永权的汗水和心血。

  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李如一说,丁永权做得多,说得少,身上有着乌蒙汉子的坚毅,他的责任与和担当不仅体现在地震这样的大灾大难面前,更来自于他平时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吃苦耐劳、成熟干练的工作作风。2003年5月,在得知基层干部钟明斌累死在贫困山村时,他与同事带着两台摄像机翻山越岭、步行三十多公里进行采访,最后用六天时间推出了《无私的奉献》9集系列报道。

  从事新闻工作15年来,丁永权勇于创新,勤奋采编,完成了20多起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的采访策划,有37件作品获得省级新闻奖。2007年11月,丁永权被省委宣传部、省记协授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2009年,他被选拔为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1年6月被确定为市委联系专家,同年8月破格晋升为高级记者。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丁永权的事迹感动和鼓舞了电视台所有同仁。他是我们台里敬业奉献的好典范,团结友善的好兄弟,公而忘私的好同事,恪尽职守的好助手。目前,地震救援虽然结束,但灾区群众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才刚刚开始。我们会以他为榜样,打赢下一场更为关键更加艰巨的新闻报道战役!”说起丁永权,台长郭晓东这样评价。

  灾难无情,他痛失8位亲人;坚守岗位,他扛起新闻人的责任与使命。

编辑:刘梦作者: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头条推荐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