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百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第二季即将于8月15日在CCTV-1综合频道20:00档、CCTV-9纪录频道21:00档播出。

  本片第一季已于5月28日圆满收官,受到数亿观众和网民的追捧,成为近年来少有的“现象级”纪录片。即将播出的《山河岁月》第二季共22集,每集25分钟,以广阔的视角,生动的细节,真实的影像,描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英雄画卷,展示百年奋斗、百年征程中的感人篇章。

  《山河岁月》总导演、总撰稿夏蒙接受采访时曾说:“《山河岁月》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精品力作,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篇幅最长的一部红色纪录片,全片以山河为纬、岁月为经,以史传人,以人叙事,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浓缩于这部百集文献纪录片之中。”

  百年是一条长河

  历史是一面镜子

  经历了十年土地革命战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在激荡山河的风云岁月里高举抗日救亡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最终使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并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共产党人与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走到一起?

  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发动西安事变?

  《古城风云》(第23集)抽丝剥茧,将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杨虎城与中共接触的经过一一道来,又对两位将军在西安事变后的悲剧人生作了客观的叙述。

  逝者如斯,历史无法重复,一句“来生还做张学良”,掷地有声,尽显英雄本色。

  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杨虎城

  《将军之死》(第28集)亦是一曲历史的悲歌。

  一代抗日名将黄显声、吉鸿昌因加入共产党被蒋介石视作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而另外两位抗日名将张自忠和戴安澜壮烈殉国,共产党人却同声悲悼,千秋铭记。

  著名抗日将领黄显声

  著名抗日将领吉鸿昌

  著名抗日烈士张自忠将军

  著名抗日烈士戴安澜将军

  ——往事并不如烟,将军虽死犹荣。

  百年是伟大的征程

  信仰是一面旗帜

  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将头上的红五星换成青天白日徽这一关就有很多红军战士过不了。朱德、贺龙、刘伯承等不得不教育八路军指战员:我们虽然换了帽徽,但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

  《挺进敌后》(第24集)为我们讲述了八路军东渡黄河,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山地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故事。

  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

  武器装备极其落后的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的胜利。战斗力来自坚定的信仰,来自对人民的忠诚。

  为走出一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为真理而斗争》(第26集)讲述了武胡景、陈云、任弼时等在莫斯科的一段历史往事,他们以忠诚和勇敢谱写了一曲坚持真理的信仰之歌。

  《共产国际最近对中国问题的决议》

  百年是浩瀚的天空

  英雄如群星闪耀

  从《挺进敌后》(第24集)到《白山黑水的记忆》(第25集)、《密林中的日记》(第30集)、《大江南北》(第31集),抗日战争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抗联时期密营

  无论是《真正的铜墙铁壁》(第29集),还是《宝塔山下》(第32集)、《军民大生产》(第33集),都在讲述着关于延安的故事。

  延安新市场

  1942年 南泥湾的土地上第一次种出水稻

  《不远万里》(第27集)讲述了一批外国友人与延安的故事。

  这些人不远万里来到延安,投身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他们中有马海德、白求恩、林迈可。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至今仍深深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白求恩(右)、林迈可(中)、聂荣臻(左)在晋察冀根据地

  西北天空下的这片黄土高原,是一代人心中的圣地,更是一片精神的高地。

  毛泽东说:我们的一切工作在这里先行先试。

  在这里学习,在这里整风,在这里召开七大。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从六大到七大间隔十七年,许多参加七大的代表在路上也走了一年半。而刘少奇从华中到延安则穿过了103道封锁线。

  吴印咸拍摄的七大代表合影

  ——《坚如磐石》(第35集)讲述了七大代表的故事,也说清楚了为什么通过延安整风,中国共产党能够百炼成钢、坚如磐石。

  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整风报告(1951 罗工柳)

  理解延安整风与中共七大,就能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可以由此从胜利走向胜利。

  百年是壮丽史诗

  人民是永恒主题

  抗战胜利,从山城重庆到延河两岸一片欢腾。

  《山城风雨》(第36集)追寻毛泽东重庆谈判的足迹。从那些历史照片与历史影像中还原细节,今天的人们不仅能看见伟人的丰采,还能品读出影像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

  1945年毛泽东和蒋介石林园会晤

  抗战时期的中国,一直有一批国际友人关注着延安。

  最早来到延安的美国情报官卡尔逊很早就注意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他把自己的观察写进了给罗斯福总统的报告。

  1938年5月 毛泽东与卡尔逊在延安合影

  《观察延安》(第37集)通过卡尔逊、史迪威、谢伟思对延安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印象,以第三只眼睛看待红色中国,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特殊记忆。

  1937年12月24日 卡尔逊从山西八路总部

  寄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第一封信

  《黄土地和黑土地》(第38集)全景式地记录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对这块黑土地的争夺。早在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东北就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中共中央派出大量干部布局东北,一场黑土地上的对决已经拉开了帷幕。

  中共中央东北局领导研究军事问题

  对于一批手持照相机和摄影机的外国人来说,中国的两种前途与命运早已注定。用镜头记录的红色中国早已表达了他们的立场和态度。

  《红色中国纪事》(第40集)讲述了著名纪录片导演伊文思、战地记者卡帕、美国摄影记者哈里森·福尔曼、法国摄影家布列松在中国的故事。他们已经看出一个时代即将过去,一个新的纪元就要开始。当一个专制的政权即将被一个民主的新中国所取代的时候,国民党政权最后的疯狂也被他们记录在镜头里。

  哈里森·福尔曼日记手稿

  许多先烈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

  《烈火中永生》(第41集)、《墓场与鲜花》(第42集)追寻着重庆歌乐山、南京雨花台、上海龙华那些沉重的往事,将许多先烈的往事定格于永恒,感受一次又一次精神的洗礼。

  雨花台烈士纪念碑

  仰望人民英雄纪念碑,毛泽东的声音犹在耳畔回响。

  东渡黄河之后,毛泽东在这个名叫西柏坡的小山村指挥了国共两党最后的决战。

  《滹沱河畔》(第43集)第一次在电视纪录片中再现了粟裕、谭震林、张震的口述历史,第一次将七届二中全会许多鲜为人知的素材无比真实地呈现于观众面前。

  什么是风云际会?

  七十多年前的西柏坡就是。

  滹沱河畔的西柏坡

  当新中国呼之欲出的时候,毛泽东与中共中央最关切问题一是如何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二是如何让千百万农民翻身解放。

  《土地诗篇》(第44集)以几位外国友人的视角,讲述了七十年前那场伟大而又影响深远的土地改革运动。

  七十年前几位外国人参加了中国的土改运动,为我们留下了两部在西方很有影响的著作。韩丁的《翻身: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伊莎白·柯鲁克和大卫·柯鲁克的《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

  翻身农民丈量土地

  ——两部著作的主题都是一个:共产党如何让农民获得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