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8日消息(记者张瑜瑜)27日晚,为期三天的《流动的边界——艺术×科技展》在腾讯北京总部落下帷幕,费俊、林俊廷、洪强等跨界艺术家展示了艺术×科技的代表作,李敬泽、王石、阿来、韩启德、饶毅等10余位来自文化、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在26日举办的腾云峰会上,探讨了文化与科技间“流动的边界”。

 

腾云峰会现场 主办方供图

  科技×文化创作:如果杜甫有手机?

  “如果杜甫有手机,那他1/4的诗估计就没有创作空间了。”在26日由腾讯社会研究举办的第五届腾云峰会现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抛出了这个脑洞大开的话题。“如果有手机,杜甫就能随时跟好友微信视频聊天,打破时空的阻隔,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这些诗句就可能不存在了……”科技发展正改变着世界的联结方式,也对文化创作提出了新的思考。李敬泽在接受专访时指出,“比如在古代,表达的是远隔千山万水而十几年不相见的人互相思念的那种情感,而现在,在一个我们随时都可以视频、微信的时代,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到底是怎么样,则依然是作家需要思考的话题。一个好的作家,应当在每一种特定的社会情境下,皆能对人类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人类的境遇作出敏感而有力的表达。”

  另一方面,科技也正改变着文化创作的环境。李敬泽坦言,自己亲历了从手写到依赖电脑的创作方式的转变。“过去两三千年,大家都是手写,而现在作家面对的是一个多媒体、全媒体、融媒体的传播和创作环境,作为一个写作者一个生产者来讲,其实已经面临着它的生产条件的巨大改变。”而这一观点,也在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的峰会致辞中得到了例证,疫情期间,科技推动文化创作打破了时空的边界。程武指出,疫情期间人们自发通过社交媒体展开连接: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自家的书房、客厅通过视频完成表演,组织音乐会;在国内,腾讯微视和央视共同发起了“同心战疫”系列短视频活动,最终创造出26万条加油短视频,播放量超10亿次,创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借助科技力量 文化交流产生新的可能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王石指出,“科技的发展对文化交流是有促进作用的,经过疫情越能看到这种传播本身对于文化交流的力量。”疫情期间,借助科技的力量,文化交流得以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我们能看到很多国外的艺术作品,通过互联网传播,同时这也让我们反思,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而被欣赏,究其本源还是因为内容好,也就是说对文化艺术作品要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他也透露了一个好消息,由文促会倾注26年心血、几代人共同完成的新白话文版《二十四史》即将完成,“它表达了当代人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看法”。王石认为,这套书将为学界和大众提供一种认识历史的工具。

 

展览现场 作品“情绪几何2.0” 央广记者张瑜瑜 摄 

  在《流动的边界——艺术×科技展》现场,艺术家费俊的作品“情绪几何2.0”前驻足了不少观众。“观众把手伸入到暗箱中,触摸几何模型,触摸的情绪就会通过心率等数据采集设备记录下来,然后由自动粉笔机械装置绘制出因人而异的情绪化几何图形。”费俊介绍,这个艺术作品是由他和数学家许晨阳、心理学家刘正奎跨学科合作而完成的,“也正是通过科技×艺术的跨界交流,拓展了各自领域的新的可能。”

  文化与科技融合才有美好未来

  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文科教授葛剑雄今年担任了《王者荣耀》的学术顾问,在他看来,近年来强调的中国文化、中国特色,对外传播时同样需要转化为产品、服务。“包括游戏在内,恰恰能更有效地形成中国文化软实力,更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不同角色有不同表达方式,理应共融共通、互相理解。”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总结,网络文学从个人表达逐渐衍变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这正凸显了“文化+科技”的力量。他透露,恭王府博物馆正在跟腾讯合作,未来将会用全新的科技形式去呈现历史文化,“通过文化的力量和需求,反向来促进科技的进步,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文化+科技”的一种期望。”

  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表示,腾讯的诸多新文创探索,诸如邀请历史学家共创《王者荣耀》与三国文化融合的新版本,以及“云游敦煌”等凭借新媒体技术的文创产品,都一如既往地展现出科技助力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可能性。“只有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共创,才能催生美的萌芽,为世界带来希望和力量。”

  “科学在改变世界同时,也在改变乃至颠覆自己。科学需要人文驾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总结“科学,毫无疑问需要人文的驾驭;而科学与文化,终将战胜愚昧与区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