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大川,江河之源。

  唐古拉山脉姜根迪如冰川融化的水滴,汇成长江的第一股水源,一路浩荡6300余公里,在奔流入海前,孕育滋养出一片富庶水乡,这就是江苏。

  11月12日,在上海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后,习近平总书记马不停蹄地赴江苏考察调研,首站来到南通市五山地区滨江片区,考察当地推进长江岸线环境综合治理、实施长江水域禁捕退捕等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沿江边步行察看滨江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远处江水辽阔、波光粼粼、水运繁忙。总书记感慨地对在场的干部群众说,我在1978年来过五山地区,对壮阔的长江印象特别深刻。这次我来调研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门来看看这里的环境整治情况。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中华民族的摇篮,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思虑深远。

  在2016年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指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在2018年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表达“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的忧虑,并指出“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要求“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

  “无鱼”二字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众所周知,长江流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典型的区域,曾经渔业资源极为丰富,最高峰时曾占到当时全国淡水捕捞总产量的60%。

  然而,近几十年来,长江的鱼类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水中大熊猫”白鳍豚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长江江豚数量急剧下降;“淡水鱼王”白鲟已连续15年未见;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四大家鱼”鱼苗发生量下降了90%以上……

  在许多生活在长江流域的人们的记忆中,长江曾是“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然而,人们不曾想到,司空见惯的江豚如今会成为珍稀物种,随处可见的鱼群也会有穷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