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数十春秋,中国荒漠添绿黄沙生金,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双缩减”;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双减轻”;沙区植被状况和固碳能力“双提高”;区域风蚀状况和风沙天气“双下降”。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通过多年坚守,依法治沙、科技治沙、工程治沙,遏制住了荒漠,创造了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这个奇迹,可以从中国北方黄沙中动人的绿色,正由过去的一个一个点连成一片又一片在遥感影像地图上得以证实;可以从全球2000年到2017年新增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中加以证明。这个奇迹,也让人们从满目葱茏的动人绿色中,看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勤劳勇敢的民族品性,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治国理政方面的非凡成效。

  曾经分布在中国西北、华北以及东北西部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形成了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的万里风沙带。上世纪,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一度扩张,甚至出现“风沙逼近北京城”的情形。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不放弃,经过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榆林境内毛乌素沙地的林木覆盖率由0.9%提高到34.8%,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乌兰布和沙漠南缘,梭梭林犹如一道绿色屏障,挡在沙漠前,成了守护黄河与贺兰山的“卫士”。昔日“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塞罕坝,书写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传奇……一桩桩、一件件,背后都浸满了汗水;一片片、一处处,都成了中国治沙的动听音符。

  或问,什么是中国治沙奇迹的秘笈?这就是“干”,不停地干、踏实地干、持续地干。这一点,只要看一看中国长期防沙治沙实践中涌现出的石光银、王有德、“八步沙六老汉”等一大批治沙英雄楷模的事迹,只要看一看河北塞罕坝、山西右玉、内蒙古库布其、新疆柯柯牙等一批治沙样板,就能够深刻感知。中华民族“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沙害不除、治沙不止”的治沙精神,既是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敢于担当、攻坚克难,与沙害顽强抗争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国沙丘披绿衣、沙土变良田治沙奇迹出现的原因。此外,我国相继实施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加大投资力度,企业广泛参与,探寻先进技术和模式抑制沙患,科学治理、精准施策,等等,也是打造中国治沙奇迹的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人心,“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成为共识。2013年,中国启动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项目。截至目前,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达104个,封禁保护面积达174万公顷,消除了放牧、开垦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让沙区植被逐渐自然恢复。2018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三北工程林区选取30个具有代表性的县(旗、区)开展精准治沙试点,使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提升。正是得益于治沙与治穷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促使沙退绿进、生态改善,“金山银山”随之而来。

  荒漠化防治的“中国答卷”举世瞩目,防治荒漠化的“中国经验”备受称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评价说,中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为全球实现联合国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称赞中国对沙漠的治理,成为全球楷模。沙漠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治沙涉及治国理政的理念与遵循。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治沙成就,也是中国治国理政成效的折射。(南方网雷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