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厦门5月16日消息(记者郭婕妤)“惠台26条实施细则,让台胞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两岸融合发展的‘厦门温度’”。近日,厦门市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厦门“惠台26条”实施细则详细、周到,干货满满,都是诚意。

  为了推动两岸交流应通尽通,近年来,大陆先后出台了“惠台31条”“惠台26条”,向台胞、台企释放出巨大的发展红利。为了落深、落细、落实相关政策,厦门市于今年2月28日推出了“惠台26条”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政策的申报、办理程序。

  去年11月,经厦门市科技局推荐,海峡两岸无人机暨智能机器人孵化基地,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政策升级让我们更有信心,贴心的惠台政策也让我坚定继续扎根厦门,创业,研发”。已入驻基地4年的台湾青年张安昇主要研发儿童智能玩具,他说,通过这次疫情,他感受到厦门的暖心服务,此次细则出台,孵化基地的升级将给两岸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以及两岸青年的融合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据介绍,基地自2015年成立以来,已经孵化出20多家有市场前景的两岸企业。该孵化基地负责人黄振宇说,孵化基地里有很多类似的企业,在彼此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可以做到资源互补,降低很多风险。

  在厦门正旸物流的冷藏区域,台商宋可琪正在紧张地工作中。2011年,厦门成为全国确立的首批“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城市”之一。随后,厦门和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厦台资企业,以及厦门市物流协会等,共同开展食品冷链物流系列标准的研制。

  厦门市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李振良介绍,提升为国家标准后,他们邀请一些台湾企业、相关的台籍专家参与这方面工作。宋可琪是其中的台籍专家之一。2013年以来,她开始陆续引进台湾的物流技术。

  受益于“惠台26条”中两岸行业标准互联互通,如今这项技术在厦落地生根,上升为国家标准,正旸物流也由此发展成一个服务多家两岸知名企业的综合性物流体。

  “在两岸冷链物流标准的制定上,从引进到标准的落地、实施、扩展,我都参与了,既幸运又自豪。”来自台湾基隆的厦门正旸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可琪告诉记者,公司能发展成为一个服务多家两岸知名企业的综合性物流体,离不开两岸行业标准的互联互通。“惠台26条”中规定,台资企业可与大陆企业同等参与行业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共同促进两岸标准互联互通。两岸统一标准对企业来说,越多越好,这样可以让企业落地更容易,人才引进也更容易。

  台商宋志平2011年放弃台湾岛内的房地产市场,来厦从事现代农业。目前,他已经在厦门翔安创办了两个果蔬专业合作社。厦门荣杰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社长宋志平表示,“惠台26条”中,他最关注的是“台胞可申请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可申请符合条件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和财政项目”。

  “在厦门,租农地越来越难,如果地块要大,那就更加难了。”宋志平说,如果有好的现代农业方案和规划,村民可以加入进来,成为股东,分享收益。此外,在营销推广上,合作社模式因为规模大、品类多,可以增加销售对象,对接更大的超市、商家,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