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全国各地陆续采取了周密的防控措施。这些措施何时能见效?在新增病例中,隐性感染者逐渐增多,那么该如何鉴别隐性传染源,从而尽早隔离?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进展如何?针对上述公众关心的问题,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随着确诊病例数量增加,疫情到了爬坡过顶的关键时期。”不少专家认为,目前确诊病例数不断升高,甚至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时间不会太长。

  关键在于有效隔离传染源

  “一般情况下,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和趋势与其潜伏期长短有关。”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教授单广良说,潜伏期短的传染病流行来势猛,病例集中出现,往往呈现暴发现象,如果防控措施有效,则平息也快;潜伏期长的传染病流行趋势缓慢,病例稀疏出现,持续时间较长。潜伏期的另外一个意义是,可用来评估传染病预防措施的效果——即对传染病采取了防控措施,在经历一个潜伏期后,若该传染病发病数量下降,则可认为该措施有效。

  单广良表示,在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后,我国政府果断出拳,制定了一系列疫情发现和控制一体化的科学防控措施,各省市也竭尽所能,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联防联动防控机制。其中,对密切接触者实行严密隔离的措施,是压低流行高峰和阻断传播的最有力措施,也是2003年我们有效控制SARS传播和流行的成功经验。“如果目前能够有效发现传染源,并采取严密的隔离措施,那么在14天的最长潜伏期内,被隔离的密切接触者中该发病的都发病了,完全处在我们防控的视野内。”单广良说,所以,从实施有效措施开始,经历一个最长潜伏期后,我们应该可以看到显著的防控效果——即新发病例数将明显减少,流行扩散的地区范围显著缩小。

  除了上述情况以外,若新型冠状病毒在潜伏期或症状前期即具有传染性,或存在一定比例的不典型症状病人,则会给传染源的识别和隔离带来困难,降低控制传播的效果。如果尚有一定比例的新发病例是从没有被隔离的、社会上的一般人群中发现的,这将增加防控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这次流行可能就会拖出一个低平持续的尾巴。“目前,我们正处在防控病毒感染的决战期,要想取得决定性胜利,必须继续顾全大局,全力以赴,绝不松懈。”单广良说。

  找寻中间宿主难度极大

  目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已确证华南海鲜市场的环境中存在病毒,但尚未锁定这些病毒的具体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金奇教授表示,寻找中间宿主有利于切断病毒传播链,但病原追溯过程可能会是一个长期的工作。2003年SARS时期,专家通过前期的流行病学调查,很快将目标瞄准广东野生动物市场,并从市场上售卖的果子狸体内分离和检测到了与SARS病毒完全一样的病毒。随即政府关闭了野生动物市场,此举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次武汉新冠肺炎疫情至今未确定最初的感染来源。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副研究员李懿泽此前对媒体表示,如果现场已被破坏,没有及时采集当时所售的野生动物样品,那就只能通过大规模筛查野生动物的方式找到中间宿主,难度极大。国际知名病毒学家罗光湘认为,今后不能让这种携带病原的野生动物来到大城市,同时教育公众不要吃野生动物。

  疫苗研发也是公众关心的问题之一。金奇介绍,中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科研机构已开始研发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目前已经成功分离病毒,正在筛选种子毒株。“截至目前,全球还没有任何一个冠状病毒的预防性疫苗产品进入市场。我们应该了解,冠状病毒疫苗研发还面临一系列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希望通过全球科学家的努力能够早日取得突破。”金奇说。

  不典型病例并非病毒进化

  新型冠状病毒在潜伏期也具有传染性。那么,应如何在第一时间鉴别隐性传染源,从而尽早隔离?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日医院副院长、呼吸中心常务副主任曹彬教授指出,在临床中观察到一些案例:病毒携带者本人无症状或尚在潜伏期,但其家庭接触者出现发病,因此推测在潜伏期、没有任何典型症状时,可能也具备传染性。为此,与疫源地有接触的人员应做好自行隔离14天,如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曹彬建议,对于部分无发热等明显症状的新冠肺炎患者,医务人员要充分提高对乏力、肌肉酸痛和精神稍差等不典型症状的警惕,要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作相关排查;对“不典型”病例,还应及时开展血常规、呼吸道病原学检测以及胸部CT的检查,若提示异常,则应进一步作冠状病毒检测。此外,疫情时期不建议肺部X光胸片检查,因为胸片对患者早期渗出性病变不能及时发现,极易导致漏诊。作为一般群众,应加强对自身症状的监测,包括乏力、肌痛、腹泻、咳嗽和低热。若出现上述症状同时有流行病学史时,应尽快隔离,择期就诊。

  那么,出现“不典型”病例是病毒进化的表现吗?曹彬教授解释说,在疫情初期缺乏病原学诊断方法时,临床医生观察到一群以相似呼吸道症状就诊,并表现出相似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和胸部影像学变化的患者,因此发现了此次疫情。随着病原学诊断方法的出现,确诊病例逐渐增多,我们对疾病谱和疾病症状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及时发现了一部分以非呼吸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患者。

  对于病毒变异这个问题,目前从人体、环境中监测分离的病毒上看,没有发现明显变异。但是,流行期越长其变异的可能性越大,专家们会继续对新型冠状病毒密切监测,缩短流行期是降低病毒变异风险的关键。

  科学防控疫情勿信谣传

  网上流传,把家里取暖器全打开,让室温接近30℃,病毒活性会被抑制。单广良表示,目前尚不确定此举是否有效。根据人冠状病毒的理化特性,人冠状病毒对热较为敏感,随着温度升高,病毒的抵抗力下降。例如,以往研究表明,SARS冠状病毒在56℃加热90分钟、75℃加热30分钟能够灭活;在室温24℃条件下,可在塑料、玻璃、金属、布料和复印纸等多种物体表面存活2天至3天。

  单广良认为,从阻断病毒传播来看,不论冬季还是夏季,不论在南方还是北方,不论在家里还是工作场所或是公共交通等公共场所,既简单有效又可行的做法就是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尽量避免到空气不流通或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还有人会问,点外卖、收快递会有感染新冠肺炎的危险吗?对此,单广良表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指南中要求,不要接触健康状况不明的家禽和野生动物。所以,目前不要寄送和接收未经加工的家禽类。而且,寄送野生动物违犯了《野生动物保护法》,涉嫌犯罪。正常快递不用拒收。但是,若已经感染的病例、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千万不要寄出快递。此外,为了更好防护,建议除急需用品之外,在疾病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寄送从武汉发出的快递,以减少间接接触感染的可能,以及缓解部分交通限制压力。在收取快递和外卖时,可请快递员将快递物品或外卖食品放在门外,以减少接触传播的机会。

  曹彬提醒广大公众,当前有各种信息充斥着媒体和网络,我们可以做的是:一、不信谣,不传谣。关注主流媒体信息,看权威的诊疗指南和预防指南。二、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正确防护,避免传染。应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佩戴有防护能力的口罩,如医用外科口罩,不带气阀的N95,或2层医用防护口罩。当家中有人生病时,要注意隔离,注意防护。另外,除了注意口罩佩戴时长,手的卫生也很关键。目前一般群众与前线密切接触患者的医疗工作者有巨大不同,根据推荐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是可以有效预防感染的。三、正确疏导,不要盲目。国家卫健委已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指导各地科学、规范开展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吴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