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信息茧房”一词蔚为风行。在网上,“‘信息茧房’让我们变傻”“逃离‘信息茧房’”……诸如此类的提醒,都在带动这个传播学概念的出圈。

  “信息茧房”最近一次大面积地被关注,源于今日头条CEO朱文佳的提及。11月15日,今日头条生机大会上,朱文佳就“如何破解信息茧房问题”抛出了锦囊:要打破信息茧房,通用信息平台是当下最有效的办法。

  “信息茧房”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提出。在他看来,互联网的确为公众提供了“资讯汪洋”,但人们接触信息不是全盘接收,而是根据个人喜好有选择性地吸收。通俗来说,就是“信息偏食”,看自己想看的,听自己想听的。久而久之,“回音室效应”之下,公众会将自身桎梏于蚕茧般的“茧房”中。

  “信息茧房”对现实中信息接收窄化、信息结构失衡问题,不乏警示性。尽管“信息偏食”也是信息过剩时代依托人脑“过滤罩”的自我保护,人们也会因“同质信息疲劳”产生对“同温层”以外的信息需求,但“信息茧房”问题的弊害仍需正视和防范——自带圈层壁垒与排异性的“茧内交流”,可能助长群体盲思与价值极化,加剧社会价值共同体离散化。

  在此语境中,怎样打破茧房,以防茧房成为“价值极化”的培养皿,是个应被正视的议题。

  “信息茧房”效应在网络时代的加剧,折射了技术的“自反性”。既然是技术的问题,就该更多地向技术求解。具体而言,就是在“技术向善”的向导下,通过技术完善让个人接触到更多的“异文化”,让信息场域变成多棱镜而非单面镜,进而更有效地打破茧房。

  揆诸现实,有些处在信息供给侧的平台,也在采取措施去打破信息茧房。如谷歌浏览器推出了“逃离泡沫”的插件,可以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反向推荐调性积极、易于接受的内容;新闻类APP“跨越分歧的阅读”(Read Across the Aisle)创立了包含20个新闻品牌的图谱,当用户阅读习惯偏向于一方时,程序会建议受众调整阅读内容。

  在国内,作为信息智能分发“头部平台”的今日头条,也做了很多努力,如凭着算法模型自动学习积累的数以几十亿的“向量特征”,探索算法测量指标的优化,综合运用内容消重、打散和对用户多元兴趣的主动探索等策略,避免信息茧房。

  针对“信息茧房”之弊,今日头条祭出的不是一招半式,而是组合拳。在此次生机大会上,今日头条首度公开了其产品逻辑,那就是“一横一竖”:“一横”是尽可能丰富的内容体裁,“一竖”是尽可能多的分发方式。

  “一横”其实就是为了做大了内容池子,通过“自换血”的智能知识共享与分发体系,对冲信息茧房的狭隘性;“一竖”则是将内容运营、推荐引擎、关注订阅和搜索引擎等多重分发方式联动,也能实现人与信息的多向联系,用广域信息的精准分发打破信息茧房。

  本质上,其构建的通用信息平台,在从多个角度弱化信息茧房效应:内容维度,让知识库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存在;分发层面,通过环境特征协同提取暗知识、暗变量,摆脱对信息需求的粗粒度归类,也通过跨学科指标融合去引导算法;引导角度,塑造用户认知“广角”……

  在预言未来科技生活的著作《必然》里,凯文·凯利抛出了“理想的过滤器”一说。他认为,理想的过滤器应该推荐那些“我想知道我的朋友喜欢什么,而那又是我现在还不了解的”,以及“它将是一种会向我建议某些我现在不喜欢,但想尝试着喜欢的东西的信息流”。这说的其实就是算法对“信息茧房”的刺破。

  而倘若真有这样的“理想的过滤器”,那它的名字就叫——通用信息平台。

  子衿(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