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两岸民间艺术节:“潮·巢”社区剧场温情演绎厦门故事

2018-10-30 14:46:00来源:央广网

  

  演出结束,导演收获小礼物,满脸傲娇,好幸福。 (央广网记者 刘扬涛 摄) 

  央广网厦门10月30日消息(记者刘扬涛)“咪咪老师,送给您!”在厦门海峡世贸双子塔下,在百年朝宗宫戏台上,在优美柔和的《鼓浪屿之波》歌曲中,观众们热烈掌声致敬精彩演出。导演台中大开剧团团长刘仲伦收获了一份感动——小演员送来的感恩卡,皎洁的月色温润了她眼角的泪光,“很惊讶!他写的是:老师,谢谢您教了我们表演,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您的一位学生。”

  

  两岸民众同台演绎厦门故事。 (央广网记者 刘扬涛 摄)

  28日下午,由台中大开剧团和厦门蜂巢山社区居民联袂演出的社区歌舞短剧《潮·巢》在沙坡尾朝宗宫戏台热闹上演。该剧以厦门当地社区故事为剧本,由蜂巢山社区居民和台胞们共同排练,演绎的是两岸民众在厦门安居乐业的精彩故事。

  

  零基础的表演,从人与人真诚的交流、信任、互动开始。 (央广网记者 刘扬涛 摄)

  社区歌舞短剧《潮·巢》是2018两岸民间艺术节的一次新鲜尝试。演员多是零表演基础的当地社区居民和在厦门的台胞。“最大亮点是我们用了加起来不到20小时的训练时间,挑战一个正式舞台的演出。”台中大开剧团团长刘仲伦担任这出短剧的导演,在一天半时间里,社区居民与导演合作,一起完成故事分享、剧本构思、角色分配、排练及演出。

  “社区剧场是一个比较新的理念,主要是要调动民众参与社区的公共生活、文化生活,通过戏剧训练形式促进情感交流”,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吴慧颖给予演出高度评价,“最重要的是让戏剧艺术融入社区建设当中,让社区民众能够更好地情感交融。”

  

  社区剧场,我们的故事一起演绎。 (央广网记者 刘扬涛 摄)

  

  这封从漳州东山寄到台中的家书,成为短剧的点睛之笔。 (央广网记者 刘扬涛 摄)

  一张老照片、一个老物件、一封家书,参演民众讲述着自己与厦门的奇妙缘分,导演认真记录,用心感受,或是老厦门人熟悉的郑成功、鼓浪屿、烧肉粽……或是年轻一代离开父母独自来到厦门打拼的“初体验”,点点滴滴的情愫汇入现场创作构思中,串联出新与旧、内与外的交错融合,汇聚成极具代表性的时代面貌。这样“接地气”的表演方式让更多社区居民、台胞融入社区生活,对社区的认同感也更加浓厚。

  

  导演和社区居民认真讨论剧本细节。 (央广网记者 刘扬涛 摄)

  “我是老厦门人,看到大家为厦门做宣传,让我更爱厦门。”社区阿姨白玉美,退休后热爱文艺表演,这次的尝试让她既兴奋又感动,对厦门的爱,借由演出得以表达抒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分年龄,大家都互相尊重,一起玩得很开心。”

  

  社区剧场,全员参与,演得带劲,看得开心。 (央广网记者 刘扬涛 摄)

  沙坡尾是老厦门港的避风坞,有丰富的历史底蕴,蜂巢山社区的妈妈们经历了这里从老渔港到新地标的变化,见证了厦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年轻人与社区长辈密切互动,从静下心来聆听到一起分享探讨,情感微妙变化,这也正是社区剧场理念所要传递的重要意义。

  “如果就戏的部分,演出还有待加强,毕竟我们的时间是不够的,但我最感动的是,我看到舞台上的人都很谦卑,你们在舞台上发光发亮,让我看到社区的价值,看到人和人的关系,这就是最好的礼物。”导演刘仲伦团长分享推广社区剧场的意义,“社区剧场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能不能演、演得好不好,是你愿不愿意的问题。最宝贵的,就是每一个人都对社区剧场有贡献。”

  

  挑战成功,合作愉快,在蜂巢山社区合影纪念。 (央广网记者 刘扬涛 摄)

  “活动很成功,民众们也感受到了社区剧场的亲和力。社区种子已经播种下去了,”虽然社区剧场在大陆是第一次尝试,但是藉由海峡两岸社区营造工作坊的成功案例、台中大开剧团戏剧教育推广的丰富经验,海峡两岸社区营造工作坊主任周芷茹对社区剧场的发展信心满满,“通过社区剧场工作坊的创新方式,能加深居民对社区的认同与向心力,让社区民众更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共同打造美好家园。”

编辑: 田甜

两岸民间艺术节:“潮·巢”社区剧场温情演绎厦门故事

28日下午,由台中大开剧团和厦门蜂巢山社区居民联袂演出的社区歌舞短剧《潮·巢》在沙坡尾朝宗宫戏台热闹上演。该剧以厦门当地社区故事为剧本,由蜂巢山社区居民和台胞们共同排练,演绎的是两岸民众在厦门安居乐业的精彩故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