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台湾青年延安行:访“最美家庭” 寻“红色家风”

2018-08-30 16:0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延安8月30日消息(记者刘杨涛)29日,“台湾青年中华家风寻根之旅”走进延安,参访全国“最美家庭”——曹凯家庭,感受革命圣地的“红色家风”。

  参访团与曹凯老人合影。(央广网记者 张希达 摄)

  革命圣地延安市安塞县城往北,半山坡上有一处安静的院落,抬头仰望,葱绿的山坳间,黄色的围墙中,“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八个红色大字耀眼醒目——这里就是2016年全国“最美家庭”曹凯家庭,这里也是“曹凯延安精神教育基地”,更多人称它为“曹凯家风馆”。

  图为全国最美“五老”曹凯。(央广网记者 张希达 摄)

  90岁的曹凯老人精神矍铄,身着笔挺的军装,早早在门口迎接,军功章在胸前熠熠生辉,分外醒目。

  “我叫曹凯,今年90岁……”出生于1928年的曹凯,16岁参军,1948年入党,见证了新中国从无到有的一步步崛起。

  “有些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事情,就比如说浪费,说不吃就不吃了,倒掉……许多娃不知道什么是延安精神,不知道现在的日子是怎么来的。”曹凯深切地感受到,作为革命精神的传家宝——“延安精神”被许多人忽视了、淡忘了。他说,延安精神不能丢,一定要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青少年。

  图为台青创客侯彦志。(央广网记者 张希达 摄)

  台青创客侯彦志说,看到曹凯爷爷特别亲切,就像看到了自己的爷爷,“他讲一句话,就是勤俭,这和我们客家的精神是一样的,也是爷爷给我们的家风。”

  认真聆听曹凯爷爷讲家风。(央广网记者张希达 摄)

  党中央在延安转战十三年,可以说,陕北处处都是革命遗址,都是可宣讲的延安精神素材。

  图为曹凯老人的书桌。(央广网记者 张希达 摄)

  在曹凯家风馆,每一片纸张都有自己的使命,或承载党章党史,或书写家风家训,或是一篇篇讲稿和调研资料。

  这些纸张无不凝结着老人的心血,这背后的每一步却少有人知。“15000余公里行程、3000余场讲座、300万人次听众、自费百万建起延安精神教育基地……”这是曹凯老人用26年完成的精神传承。

  “曹凯爷爷的宣讲坚持了20多年,这让我很感动。”台青创客侯彦志看着这些铺满桌子的纸片,曹凯的坚持再次让他想起家里长辈的言传身教,“从小到大爷爷也给我们很多观念,就像曹爷爷一样,做事情要有自己的方向,必须要坚持,努力不懈去完成,一步一脚印、脚踏实地去完成。”

  曹凯家的老宅变教育基地。(央广网记者 张希达 摄)

  2013年,曹凯85岁高龄,“年龄大了跑不动了,咋样不用四处奔波还能将延安精神传承下去?”

  为此,老人召开了三次家庭会议讨论,拿出多年来省吃俭用攒下来的60多万元,动员三个儿子凑了30万元,把一个荒芜的小院变成了延安精神的义务宣讲基地——“曹凯延安精神教育基地”。

  台湾铭传大学陆教处负责人郑昭铃老师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黄土高坡,走进了延安窑洞。感受到曹凯老人对子女教育的精神,家庭的环境给孩子很多熏陶培养,给我很多的体验、感受。”

  郑昭铃老师一直致力于推动两岸青年学生的交流交往,此次带领台湾学生参加家风寻访,她表示,曹凯也和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非常呼应,家风是给孩子最珍贵的资产、礼物,好好培育,从基础要求他们,就可以为社会、国家做很好的贡献。

  图为台湾大学生李妍。(央广网记者 张希达 摄)

  “参访家风馆让我想起一句话‘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我觉得家风对一个人的品德、品性有很深影响。”教育基地二层小楼,5个展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习仲勋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资料、曹氏家规家训、家庭成员的学习笔记……台湾铭传大学三年级学生李妍跟着曹凯爷爷一路走一路看,看得认真,听得仔细,“妈妈从小就告诉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所以她让我好好做人,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

  看到这些来自海峡对岸的年轻人愿意听、喜欢听,曹凯爷爷很高兴,他已经在这里为很多青少年讲解。“不管是谁,不管是几个人,只要有人来,我就讲!”

编辑: 王丹蕾

台湾青年延安行:访“最美家庭” 寻“红色家风”

29日,“台湾青年中华家风寻根之旅”走进延安,参访全国“最美家庭”——曹凯家庭,感受革命圣地的“红色家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