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丝路古城新貌:农旅结合 小葡萄带来敦煌大变化

2017-09-07 14:31:00来源:央广网

  敦煌,一座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城市,除了莫高窟、月牙湾这些响亮的名片,敦煌还有一个美誉——“瓜果之乡”,以葡萄为主的林果产业一直是敦煌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万年雪山融水,千里大漠绿洲,三百天的艳阳高照和二十度的昼夜温差,加上沙质土壤、北纬40°的地理优势,使得敦煌非常适宜发展葡萄产业。从汉代开始,敦煌人就已经开始种植葡萄,栽培技术相对成熟,真正大规模种植,是从20世界60年代开始的。作为全市发展葡萄产业最早的乡镇,阳关镇有不少关于葡萄的故事。

  推广标准化种植 阳关镇农户脱贫增收

  阳关镇营盘村农民技术员张国平(图/成苗苗)

  出生于1980年的张国平是阳关镇营盘村的农业技术员,张国平出生时,正值当地采用政府扶持、行政命令、供销公司定点抓片等措施定植葡萄的时候,“那时种葡萄的农户还不多”,张国平回忆道,“当时种小麦、棉花的比较多”。由于还没有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当时阳关镇农民发展葡萄产业的积极性不高,建设速度缓慢。这一时期全镇葡萄种植面积不到四千亩。

  经过调整转型,2000年之后,阳关镇葡萄种植进入规模发展阶段,敦煌市葡萄种植产业也日趋壮大。中共敦煌市委书记詹顺舟接受采访时表示,7、8年前,敦煌市葡萄种植已经有了一定规模,有了规模就有了产业风险,如何保障农民增收是一个新的需要考虑的问题。近年来,敦煌市为此采取了一些列措施,标准化是其中之一,全面推广 “一沟(沟灌)、双控(控产量,控植物生长调节剂、化肥、农药的使用深度和次数)、五项技术(配方施肥、抹芽定梢、疏花疏果、果实套袋、分级采收)”。标准化种植,在阳关镇也逐渐兴起。

  2011年,刚刚20出头的张国平开始参加政府组织的技术培训,担任农民技术员,一边学习,一边向农户推广和宣传葡萄标准化种植技术。“刚开始也很难,农户怀疑这一套管不管用”,为了调动农民积极性,政府采取了村干部带头种植、苗木补助、聘请技术员指导等多种措施。作为解决葡萄种植技术最后一公里推广的农民技术员,张国平先亲自做了试验,看到效果后,农户逐渐认可了标准化种植,张国平自此也被大家称为镇上葡萄标准化种植的“带路人”。

  

葡萄种植地旁推广标准化的标牌(图/成苗苗)

  如今,张国平自己种了14亩葡萄,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收入可观。镇上的农户,也从原来亩产600-700斤小麦仅够自家吃的时代,进入了靠种植葡萄脱贫增收的阶段。阳关镇副镇长孙慧介绍, 2016年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000元。

  

“无核白”葡萄(图/成苗苗)

  经过30多年发展,最初以治干为目的种植葡萄的阳关镇,如今已经成为敦煌市乃至河西地区“一镇一业”、“一镇一品”葡萄生产专业镇。目前阳关镇葡萄定植面积20000亩,年均产量达3000余万公斤,葡萄销售收入过1亿元,品种以无核白为主,种植比例占到90%左右。孙慧介绍,目前阳关镇的葡萄已经吸引了上百名固定客商,销往四川、广东、江西、福建等多个地方。

  农旅融合 为城而农、为游而农、为文而农

  面临产业风险,敦煌市采取的第二项措施就是融合,詹顺舟表示:“发展农业,靠土地是有天花板的,一定要做旅游的文章”。敦煌市把葡萄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景区周边、旅游沿线及农业示范园区建成了210家以葡萄、瓜果为主的观光园、采摘园区、农家乐。已经举办了6届的“葡萄文化旅游节”,也是这一思路下的产物,葡萄“进景区、进饭店、进酒店”是本届葡萄文化旅游节的特色,景区、饭店、酒店入口处大都摆放了葡萄、李广桃、蜜瓜等水果供游客品尝,同时推出电商平台,游客扫码便可下单。

  阳关镇龙勒村村民高翔是做葡萄采摘园的农户之一,也是产业融合思路的受益者。曾经做了三年厨师的高翔,2015年6月27日从亲戚手中接下“阳关人家”,这里曾经是阳关镇第一家采摘与餐饮一体的农家院。高翔种了一亩枣树,四亩葡萄,每年游客采摘3000-4000斤,其余的批发给客商。而更多的收入来源是餐饮,高翔经营的“阳关人家”位于阳关景区入口不远处,旅游旺季会吸引不少游客,“旺季我们要雇12个服务员,淡季雇6个”,从接手到现在,高翔已经赚到了一笔钱。

 

 阳关镇龙勒村阳关人家高翔(图/成苗苗)

  “现在这边游客应该是越来越多”,对于“阳关人家”的发展,高翔还是比较乐观的,他告诉记者,近两年政府对农户发展农家乐进行了多种支持,比如路面改造、墙面粉刷等补助。到阳关的游客逐渐增加,高翔也在计划着“阳关人家”的未来。

  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让阳关镇农户享受到福利,位于古阳关脚下的龙勒村现在是敦煌市的首富村,近两年农民户均葡萄收入达9万元。同样受益于葡萄产业发展的,还有整个敦煌市的葡萄种植户。

  市委书记喊话 想尽一切办法帮老百姓卖葡萄

  

汉代阳关烽燧遗址(图/成苗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古时的荒凉之地,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阳关镇居民的生活,已经呈现了一派新气象。阳关镇是敦煌市的缩影,阳关镇葡萄产业的发展也是敦煌市农产业发展的缩影。目前,敦煌市葡萄年产量达20万吨,产值达10亿元,鲜果外销量占总产量的95%以上,远销北京、上海、重庆、成都、广州、拉萨、哈尔滨等30多个大中城市。敦煌无核白葡萄、红地球葡萄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华名果”,“敦煌葡萄”也被国家质监总局认证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为了继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按照“为城而农、为文而农、为游而农”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敦煌市葡萄产业走出了一条“标准化、融合化、品牌化”的转型发展之路。

  销售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敦煌市也打响了五大葡萄营销战役——“十、百、千、万、亿”,即赴十大城市营销推介、建立百家电商销售平台、邀请千名葡萄销售客商参与节会、组织万名游客开园游园和采摘采购、覆盖上亿人次的广告宣传。“总之我们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帮老百姓卖葡萄”,詹顺舟坚定地说。

编辑: 周阳
关键词: 敦煌;葡萄

丝路古城新貌:农旅结合 小葡萄带来敦煌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