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周颖刚:金砖峰会对于厦门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2017-09-02 18:5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厦门92日消息(记者 梁晓蕾) 热情好客的厦门,素来开放包容的海洋胸襟,喜迎天下客。近年来,在自贸试验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节点城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等重大战略叠加效应和鼓浪屿成功申遗、金砖会晤在厦举办等等的发展契机综合作用下,厦门已逐渐从宜居可人的花园城市蜕变成为活力可期的海湾型城市。

  那么,这个准备就绪,敞开怀抱迎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和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的东道主城市——厦门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呢?针对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周颖刚教授。


周颖刚教授

  以下为访谈实录:

  Q:“厦门会晤”后,大家都期许厦门在国际舞台有更好的知名度。在您看来,厦门具备了这样的实力吗?

  A:肯定具备厦门空气好、颜值高,城市建设完善,文化多元,去年厦门接待国内外游客已达6760万人次,今年7月份,鼓浪屿申遗成功,再伴随金砖会晤的召开,来厦旅游的人口将更多。

  同时,几个重大战略同时惠及厦门,包括自贸试验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这在全国是少有的,金砖峰会在厦门举行会晤,世界将通过厦门获得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感性体验,厦门的国际知名度无疑将更上一层楼。

  更为重要的是, 厦门是典型的外向型城市,具有浓烈的对外开放与合作的情怀与优势,和“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不谋而合,这是一种软实力,将提升厦门的城市竞争力。 G20峰会让杭州惊艳全世界,金砖峰会也将为厦门走向世界开启了一扇机遇之门。

  Q:厦门实际腹地很小,尤其被大家视为环境地段的厦门岛岛内,三面环山,可供开发的面积并不多。您认为是什么让厦门走出自己独特都市化的道路?

  A:厦门的发展必须放到世界来思考,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回顾历史,厦门在明清时期曾是当时东西方全球化贸易的桥头堡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1980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成为大陆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城市之一。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要求厦门“跨岛发展,拓展岛外”,2003年左右,厦门市提出海湾城市发展战略,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岛内多区合并、岛外撤县设区),为城市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而陆续通车的多条跨海大桥,特别是2010年的翔安隧道通车和经济特区扩大到厦门岛内外,标志着跨海发展条件的成熟。

  如今的厦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岛内外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加快,轨道交通、海港空港、城市快速路网等交通体系加快推进。但是,厦门离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尚有不小的距离,都市化的进程才刚刚开始。而金砖峰会对于厦门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美英主导的全球化退潮之际,金砖国家已成为新全球化的发动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治理机制,此次厦门峰会的主题是“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在此重大机遇面前,厦门的战略定位应该是深化对外合作、发挥门户作用的国家中心城市,特别是探索“金砖+”的拓展模式,并结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战略规划,增强厦门中心城市对内对外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进而发展成一个国际化都市。

  Q:其实厦门一直都有“开放包容”的软实力基因。您认为这是厦门可以在二线城市和准一线城市中成功突围,并有机会走向国际化都市的最根本原因吗?

  A:是的,可以说开放、包容是厦门与生俱来的基因。1821218日,第一艘中国帆船从厦门航抵新加坡,从此移民大潮兴起。作为一个城市,厦门一直以来都有移民加入,以前主要是在海外打拼的华侨,1862-1970年从厦门流入的侨汇占全国的15.4%。现在厦门的常住人口中有一半是新移民,开放的体制、机制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各路人才和劳动力,净流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30%以上。

  而各类人才和劳动力是城市化迈向都市化的根本。在城市化的阶段,常常会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所以关键是能不能获得融资,我国逐步发展出一套以土地为信用的资本生成模式,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成功地把公共服务未来收益资本化。在这个阶段,短缺的是资本,过剩的是劳动力,哪个城市能从土地财政中融得更多的资本,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和发展产业经济,这个城市就能在竞争中胜出。

  但是,城市化不能一直这样外延式地发展,不断累积的资本要投入再生产,获得真实、持续的现金流,否则就会造成房价飙升和各种城市病、挤出实体经济和劳动力,而决定现金流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的生产和消费。在这个阶段,城市竞争的是劳动力而不是资本,劳动力净流出的城市终将输给劳动力净流入的城市,厦门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

  而一个有劳动力净流入的城市也不是随随便就能变成大城市,都市化取决于有没有一个好的发展战略,组织利用好劳动力的生产和消费,使之转化成真实、持续的现金流。

  Q:厦门目前还有什么需要加强的,以期开启城市发展新征程?

  A:除了战略定位要提升之外,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广济人才,大力营造厚爱人才、广纳贤才的制度和机制,使新市民和外来人才不仅愿意来、而且居得住,特别是在住房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如保障房资格要与户籍脱钩(以避免福利化),而与就业(五险一金和个人所得税)挂钩,目的是补贴实体经济,要建立健全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探索通过住房将劳动力资本化的制度创新,如“先租后售”和“共有产权”制度,尽可能地实现“居者有其屋”,让新市民都有机会分享城市化进程中的资产升值。

  同时,要加快同城化和区域经济整合进程。从历史的角度看,明清时期的大厦门湾西部有漳州月港之盛、东边有泉州安海港之兴,两港的兴盛造就了大厦门湾坚实的两翼。从空间战略的角度看,只有厦漳泉才具有国家级的重要性,只有整合才有足够的腹地,这最好是通过行政合并,但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可先运用经济手段,如积极推进科技研发创新、新兴产业发展,助力泉州传统制造产业的升级转型(如智能穿戴)。

  此外,要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城市国际化水平。以一直以来作为厦门名片的旅游业为例,金砖会晤的召开将吸引更多人来厦旅游。如何才能更上一层楼、而不是人满为患呢?我认为要发挥“旅游+”的强大渗透力,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培育或延伸产业链条,如“医疗旅游”、“金融旅游”等。

编辑: 王丹蕾
关键词: 周颖刚;厦门;金砖;机遇

周颖刚:金砖峰会对于厦门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近年来,在自贸试验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节点城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等重大战略叠加效应和鼓浪屿成功申遗、金砖会晤在厦举办等等的发展契机综合作用下,厦门已逐渐从宜居可人的花园城市蜕变成为活力可期的海湾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