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歌剧《大汉苏武》参演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

2017-03-08 17:49:00来源:央广网

  

歌剧《大汉苏武》

  

歌剧《大汉苏武》

  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艺术司、北京市文化局承办的“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将于春回大地的3月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一次为了展示近年来艺术创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发挥优秀艺术作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大获奖作品的宣传推广力度,让广大群众共享艺术发展成果的艺术盛会,也是充分展现我省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优异成绩,彰显陕西文化软实力的难得机遇。

  近日,西部艺术表演院团的巨型航母,陕西演艺集团旗下的陕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正秣马厉兵,整装待发,3月26日(27日),这支劲旅将代表陕西,携大型原创中国歌剧《大汉苏武》赴京展演,接受首都人民的检阅、向北京观众汇报。陕歌志在续写延安文艺的光荣,再创陕西文化的辉煌。

  歌剧《大汉苏武》,是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厅在“十二五”期间重点规划打造的大型舞台艺术工程,是陕西文艺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关于繁荣文艺创作、“抓精品、攀高峰”具体举措的身体力行。该剧由陕西演艺集团负责实施、陕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创作完成,2013年8月18日在西安首演。

  从酝酿初创到搬上舞台的三年多来,《大汉苏武》得到了中央和地方各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深受广大观众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好评,相继荣获第十三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音乐创作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奖”;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一等奖”;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获第十五届“国家文华大奖”;同时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资助项目和2016年度滚动资助项目,是入围该项目全国八个剧目中唯一的新创歌剧作品,也是陕西历年来获此殊荣的唯一剧目。一路坚实的足迹表明,该剧已在创作上日臻完善,艺术上全面提升,正以昂扬的姿态向着国家舞台艺术精品的高峰攀登。

  剧目的创新意义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陕西省歌舞剧院将自己的歌剧创作聚焦于历史上的大汉盛世,由《张骞》为发端的史诗歌剧,拉开了“汉代三部曲”的恢弘帷幕。经过世纪之交的《司马迁》,再到2013年的《大汉苏武》,持续21年的艰苦跋涉,终于完竣了中国歌剧史上堪称空前壮举的一项系统工程。这一贡献是陕西省歌舞剧院对当年发源于延安的以《白毛女》为标志的中国新歌剧道路的继往开来,是中国歌剧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其深远意义将载入史册。

  歌剧《大汉苏武》以我国人民世代相传、家喻户晓的“苏武牧羊”故事为核,在内容的取舍、事件的经纬、矛盾的冲突、情感的交融等方面,进行了新的开掘,赋予新的内涵,做出新的诠释,开辟出新的路径。歌剧化的苏武形象,其经典属性已不仅仅限定在民族星空中永恒坐标的象征意义,更是以一个鲜活的存在、灼灼燃烧的生命,凸显出一代巨人的操守、人格、气节、纯净、高贵。而由主题和立意延伸出主人公的价值定位——坚守与信念,则凝练成为这部剧中苏武灵魂的关键词。通过其伟岸人格力量的凯旋,折射题材所蕴含的时代意义,释放出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 是中华民族的正能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又一次喷发。

   剧目的艺术取向

  苏武牧羊的故事历来被各种文艺体裁所垂青,曾经有过诸多不同的古今戏剧版本,但唯独以中国歌剧的形式立于舞台尚属罕见。歌剧《大汉苏武》成功地编织了一个非常适合歌剧语言讲述的文本,借鉴西方正歌剧的范式承载中国歌剧,使这部作品在新的层面上达到了历史剧的庄重与传奇剧的曲折相统一,思想的风骨与异域的风情相统一。在二度创作和舞台呈现上,以“厚重而不笨重,古朴而不陈旧”的原则,追求强烈的当代意识和国际化面貌,以独特的艺术气质与观众沟通。立足于这样的艺术取向,《大汉苏武》在歌剧舞台上复活了一个丰满、伟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苏武”,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汇合、中国歌剧与世界艺术的对话沟通,践行了一次有特殊意义的探索创新。

  在歌剧《大汉苏武》的麾下,集结了陕西乃至国内一流的剧作、导演、作曲、舞美主创团队及强大的舞台阵容,在历时三年多的创演过程中,大家精诚团结,目不旁骛,以精益求精的执着态度投身于剧目打造,使创作精心、制作精良、艺术精湛、运作精确。

  《大汉苏武》的剧情感人,音乐好听,舞美好看,演员光鲜出彩,场面弘阔,整体效果震撼,深得广大观众和业内人士好评,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显现出时代经典的品性。

  截至目前,《大汉苏武》已拥有大型歌剧院、中小型剧场、音乐会歌剧三种不同规模的演出版本。近年来歌剧《大汉苏武》相继参加了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第二届中国歌剧节(武汉)、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还应邀参加了天津大剧院“第二届曹禺国际戏剧节”、北京“国家大剧院2015歌剧节”、“成都2015精品剧目引进展演活动”、中共中央党校“优秀剧目”演出,以及完成了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大、陕西理工大学、保定、银川、渭南、黄陵、宝鸡等地的巡演任务。实现演出场次突破80场,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舆论对剧目的评价

  歌剧《大汉苏武》推出之后,受到了全国歌剧界、戏剧界、音乐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的大力扶持。一些权威媒体和刊物纷纷发表评论,给以充分的肯定。

  著名歌剧评论家蒋力撰文认为:“苏武面对着羊群,确实唱出了他的咏叹,而且这咏叹是这么贴切,这么精彩,这么感人!我连续两个晚上观看了原创歌剧《大汉苏武》,在听到苏武的这段咏叹调时,我的感慨是:歌剧《大汉苏武》就应当诞生在西安!排演过歌剧《张骞》和《司马迁》的陕西省歌舞剧院,不排演苏武是没有道理的,不把苏武排演成功也是没有道理的,这是“陕歌”的责任,“陕歌”应该担当。“陕歌”没有让我失望,我终于看到了以米东风为首的“陕歌”人,骄傲地站在了一部新戏、大戏的舞台上! ”

  著名音乐评论家景作人撰文:“《大汉苏武》一度创作立意新、起点高,全剧共分三幕,像一部三个乐章的交响乐,有着清晰流畅的结构体系。三幕之间的联系是有机而富有逻辑性的,从第一幕的苏武出使,第二幕的北海牧羊直至第三幕的晚年归汉,其间无论是剧情叙述还是人物刻画,都牢牢地“镶嵌”在一个统一的戏剧框架中,没有任何无目的的松散和游离。情节突出,结构紧凑,是这个剧本比较显著的特点。音乐的“歌剧化”,语言的“音乐化”,旋律的“动听化”。作曲家郝维亚在《大汉苏武》的创作中,始终坚持以旋律为主导,以动听为原则。采用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相结合的方式,大量吸取中国西北音乐的朴素乐风,以意大利式的咏叹发展手法及细腻的和声处理为基础,创作出了许多带有丰富性和可听性的优美旋律。这些唱段的旋律抒情流畅,内在深切,人们听后能够在心中产生出深深的依恋感。《大汉苏武》是一部大歌剧,它的题材注定了其规模的庞大,作曲家在创作中采用了西方正歌剧的形式,用整体交响性加强了音乐的动力感,使整部歌剧在形式上达到了壮观的效果,在气势上带来了震撼的感觉。《大汉苏武》的音乐有一个特点,它任何借鉴都有,但所有的借鉴都不是照搬,其中各种形式和技法均是经过作曲家吸收融会后而再创作的,因而具有真正的自创色彩。”

  前中宣部文艺局艺术处处长马小龙认为:“《大汉苏武》实在是出乎意料的一台歌剧!将我带入忘乎所以的状态,不再是往日看歌剧新作品的无序和痛苦,源自舞台的视听立体而丰满,内心真正有触碰到创作者和表演者美好才情的感动!在西洋歌剧与民族化题材相结合的追求上,在古典与民族的当代转换上,在音乐语汇的东西方承接和再创造,在古典与现代、民族与西洋的风格融铸中,作曲家没有食洋不化、食古不化,在两者之间恰当地开辟了一个通道,将戏剧性表达效力与审美效力同时做到了高契合、高兼容、高水准,除去戏剧结构、舞台气质、叙事与抒情的节奏以及文本创作上的文学性追求都有上佳表现外,如今要想听到一场能够称为好听、留得住观众尤其是外行观众的真正意义上的歌剧新作,何其难也!这部作品恰恰做到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它将西洋大歌剧的传统形态也做了很好的民族化表达,核心在于呈现上的写意风格,依然是厚重的舞台形态,但内在的写意特征、区别于“再现”的表现主义风格,已经大大不同于我们常见的歌剧手法,收获了更多的空间和张力,这种近似于“兼工代写” 的文化特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西洋歌剧这一外来文化形态与中国观众的审美距离。由此而细辨剧中的人物、情境的设计,对情感和情绪的表达,则可以很好地品出创作者对于中国古典题材、民族题材歌剧创作的深刻理解和美学趣味,这方面编剧、导演、舞美、服装设计都颇具亮色。乐队的表现也大大超出我的预料。演出前我对乐队控制力还有所担忧,事实证明这种担忧并不存在。尽管在演奏过程中会有小的瑕疵存在,管乐的表达间或有不到位的地方,但这个乐团在歌剧演奏上的整体把握已经形成了非常清晰并能很好落实到实际演奏中的观念,他们有效地控制戏剧的发展、配合演员表达情绪、掌握着关乎戏剧节奏和气韵的对比,将作曲家在音乐上的戏剧化诉求做了非常充分的演绎,合唱亦是如此。我觉得都很精彩。当然,指挥功莫大焉!”

  网评认为:“苏武留胡节不辱”,忠诚的千古绝唱,月光滋润着阳光,重燃生的希望,十九载苦难,终得以洗冤。《大汉苏武》中西合璧、恢宏大气,演员表演功力十足,整场舞台完美呈现,它厚重、浓郁、凝练、写意,真是一席极具时代感、高规格又国际化的全息视听盛宴。期间,秦腔穿透人心的表演,合唱的气势磅礴,舞蹈中的异域与现代…… 以及歌剧中是如何运用音乐来叙事,抒发苏武的爱国情怀,或气势非凡,或悲壮苍凉,或娓娓道来……唯有身临现场,方能感受它的艺术张力,中国原创歌剧之大作!”

  国家艺术基金评委会专家的评语认为:“这部歌剧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上都应是上乘之作。弘扬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传统又有创新。应多鼓励这样的歌剧创作。”“该剧以西洋歌剧的艺术形式讲述了一个感人震撼的中国故事,塑造了苏武的“信念与忠贞,气节与操守”。阵容强大,气势恢宏,主题深刻,制作精良,视听效果俱佳,冲击力强,有很强的观赏性。”“《大汉苏武》思想性强,令人振奋上进。艺术性高,剧本文学性强。舞美精致,演员的演唱与形体用心用情。整场歌剧,舞台演员的肢体语言有很好的观赏性。”“作为陕西歌剧“大汉三部曲”系列扛鼎之作,苏武所承之气节、操守及意志,无疑对今天的我们有激励与教化意义。而作为一部以歌剧之音乐结构为主的样式,其音乐风格、舞台形象风格均较为一致,整体的节奏较为流畅,体现着较高的艺术品质和观赏性。”“《大汉苏武》描写公元前100年关于“忠诚”与“信念”,“国家威严”与“个人荣辱”故事。“忠诚”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行为准则,不言而喻必将传承下去,当代的青年人更需要这种精神品质。整部剧人物关系清晰,矛盾冲突较强,非简单的脸谱化人物造型,舞台美术设计、多媒体与灯光的运用有较强的渲染性,服装设计有一定的个性。”

  主创团队的艺术追求

  歌剧《大汉苏武》的编剧党小黄,是陕西著名剧作家,早年曾以戏曲《好年好月》、《杜甫》问鼎剧坛。《大汉苏武》是其第一部歌剧作品,竟然驾轻就熟、成竹在胸。剧本的文学性、戏剧性、抒情性和歌剧化在他的笔下应有尽有。歌剧理论家居其宏评价该剧剧本的特点是“大处不虚,小处不拘”。剧作家欧阳逸冰更是看到剧本构思的巧妙,认为战争与和平、坚守与放弃、无畏与失节、胜利与羞愧,处处有戏。 

  《大汉苏武》的作曲郝维亚,是当今国内音乐界年轻有为的作曲家。此前,他的音乐剧《花木兰》、《大唐贵妃》和歌剧《山村女教师》曾饮誉剧坛。此次为《大汉苏武》作曲,是其第四部原创歌剧。郝维亚以高度职业精神和全面音乐戏剧素养从事自己的创造使命。在《大汉苏武》中,他不仅为几个主要人物设计了性格各异的音乐主题,而且对咏叹调、宣叙调以及各种声部组合的重唱、合唱和交响乐队的运用以及音乐在全剧中的戏剧性展开,更达熟稔的境界。同时他还将正歌剧的音乐形式规范与陕西民间音乐元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历史题材、古代人物之现代化、中国化、戏剧化的歌剧音乐演绎。

  担纲全剧总导演的陈蔚,是目前中国歌剧舞台上“马首是瞻”的人物,其执导风格大气磅礴,婉转细腻,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编剧与作曲的艺术构思,继而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对其进行艺术再加工。

  特邀舞美、灯光设计刘科栋、邢辛都是新一代的专业顶级人物,他们的舞台设计集古典与现代风格为一体,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回味和身临其境之感。 

  指挥冯学忠是一位富有经验的指挥家,表现出了对整部歌剧娴熟的驾驭力,面对舞台上的演员和乐池中的乐队,精神镇定,手势稳健,展示出了作为一名歌剧指挥家的全面能力。

  该剧的主要演员,除了陕西歌舞剧院的领衔演员米东风、郝萌、何振、刘观波等人外,还有来自北京的薛皓垠、周晓琳、张海庆、彭康亮等人。京陕演员集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强劲而庞大的阵容,他们的出色表现,为《大汉苏武》演出的成功提供了必要的专业保障。

  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的帷幕已经开启,北京天桥剧院正在静候中国原创歌剧《大汉苏武》的临幸。我们有理由相信,陕西省歌舞剧院的这台歌剧定不负首都人民的厚望,必将以卓尔不群的风貌争艳于群芳,因为它已经具有了屹立于高原的深度、厚度,具备了成为国家舞台精品的条件和品质。我们祝愿这朵中国歌剧的奇葩,在中国舞台艺术的百花园中绽放的更加鲜艳、更加灿烂,为收获的十月庆丰、为祖国的生日礼赞。

编辑: 李江雪
关键词: 歌剧;大汉苏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