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全国人大代表曾静萍:我的灵魂永远属于梨园戏

2017-02-28 08:46: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2月28日厦门消息(记者 谢良建)上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全国“两会”前夕,记者专访了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的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央广网记者 谢良建 摄)

  记者:今年上会您将提交哪方面的议案?

  曾静萍:今年我重点关注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教育,这个领域一直没有获得专业的解决办法,比如传承人以及传承体系的科学性。目前的传承工作可以分为“明白的传承”和“不明白的传承”,受传人如果不理解传承人教授的东西,往往会有偏差。这些问题由谁来监督和解决?政府现在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在项目申报和资金扶助方面都给予大力扶持,但我个人认为,这些扶持政策和资金并未专业的用在刀刃上,这一方面应出台相关的细则落实监督。

  记者:提及传承人,您似乎格外重视老艺人的保护问题,在之前的议案中屡有建言,包括贵团近年也持续不断的推出老艺人专场演出。

  曾静萍: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老艺人的演出,看一场少一场,可是老艺人身上的东西,大家到底懂多少?有人看完叹为观止,有人则不以为意,因为他没有感悟到。如何让更多人得到感悟?只能靠多演、多推介。例如我们今年元宵的“薪火相传——莆仙戏、梨园戏、昆曲、川剧老艺人专场演出”,演出第二天紧接着举办讲座,把演出的精华直接细化的传递给年轻人,让他们在细节上体悟其美好。

  记者:去年“两会”,您曾提出,当前年轻一代对民族厚重的文化传统缺乏认识,眼下应“整理土壤,在学前教育就播下文化的种子”。谈谈梨园戏在学前教育阶段“播下的种子”。

  曾静萍:我们剧团和泉州通政小学、第三实验小学以及泉州附小等三所小学合办的“兴趣小组班”已有六、七年时间。我们到这些学校传播梨园戏,用意并不在引导他们学习梨园戏,而是想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家乡存在梨园戏这个剧种,这样的传播一代代的不懈进行,就能让生于斯、长于斯的人知道“泉州有个梨园戏”。

  记者:贵团这几年遇有新戏、大戏上演总是场场爆满,甚至会有年轻观众从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远道来泉州看戏。梨园戏在培养年轻观众方面是否相对乐观?

  曾静萍:也不尽然。泉州梨园古典剧院于2008年落成,在这之前的三、四十年,泉州人都没有买票看戏的习惯。我们从2008年圣诞第一场演出的19名观众,到现在拥有几百位“梨园雅韵”会员,这个过程非常艰难。能有今天的局面,是因为:第一,我们坚持剧场演出;第二,坚持“走出去”演出;第三,进入高等院校吸引年轻观众;第四,最重要也是最吃力的是每年推出好戏——或许第一年我们能以一部好戏促使观众第二年再走进剧场,那么第三年用什么吸引他们接着来呢?因此每年的戏都必须特别慎重,包括演员阵容的新老搭配。我们近几年的“元宵演出季”,每做完一次就一年比一年紧张,不知道明年该做什么。可能也正是这样的自我提醒和鞭策,才让我们的演出持久不衰的走到今天。

  

  2016年4月,法国艺术家演绎梨园戏经典剧目《董生与李氏》。(央广网记者 谢良建 摄)

  记者:梨园戏继2014、2015年两次在欧洲巡演后,去年再次赴巴黎参加戏剧节,并首次邀来法国艺术家登上舞台演绎梨园戏。与欧洲戏剧界的合作是不是梨园戏走向“国际化”的一条独特之路?

  曾静萍:虽然政府提供了很多对外文化交流平台,但真正能落到地方剧种的却屈指可数。我们很幸运的遇上一位既懂梨园戏又有能力的欧洲艺术总监——法国导演帕特里克·索梅尔,这是梨园戏之幸。由于他的发现和努力,梨园戏才得以在国际上被如此推广。他推荐很多欧洲的艺术总监来看戏,让梨园戏有机会展示给这些在艺术项目上有拍板权的人看,从而获得“走出去”的渠道。还有一点是梨园戏很纯粹,梨园戏的纯粹让人们发现它的独特。有别于京剧、昆曲等,梨园戏从未被其他剧种“同化”,这也是它吸引国外戏剧界的一个独到之处。当然,艺术付出应有大爱,好的艺术应当共享,不能拘泥于本剧种,我去年执导了越剧《潇潇春雨》,就是希望从兄弟剧种中学习探讨,互相激励共赢。

  记者:说起“纯粹”,梨园戏保存了宋元南戏的诸多文学和演出形态,拥有800多年历史,远长于被称为“百戏之祖”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相比于昆曲的举世知名度,您如何看待梨园戏“偏安”福建一隅的现状?

  曾静萍:不着急。梨园戏的春天其实才刚刚开始,不管如今有各地戏迷自发前来观剧,还是被欧洲几位艺术总监发现欣赏,梨园戏是“养在深闺人初识”。我们不担心梨园戏没法像昆曲一样“打开局面”,而是担心这个不错的开局后继无人。梨园戏的口碑如今在全国甚至欧洲已不亚于昆曲,只要它的命脉和人气能长久维持现有的繁荣,它的影响力便不足担忧,这也是我们格外重视青年演员培养的原因。

  记者:今年恰满您走上梨园戏艺术道路40年。40年来,您为这个剧种贡献了无数心力,也成长为梨园戏的领军人物。设想过您退休后的梨园戏会是什么样的吗?

  曾静萍:都说一个剧种有一个剧种的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这种说法可能多少有些悲观。不管我做不做团长,我的灵魂永远属于梨园戏。我一直试着将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剧团所有人,可是我能影响多少人,我的力量能持续多久,这无法估量。也许我的继任者会做得比我更好,所以悲观的同时也要看到希望。我们要相信年轻人,可能他们也会经历和我一样初上任时不被看好的过程,但我还是积极期待他们未来的成长。

编辑: 吴海波
关键词: 全国人大代表;曾静萍;梨园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