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昂起头 有奔头(新春走基层·夜宿农家听民声)

2017-01-24 06:56:00来源:人民日报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夜幕四合,牛羊入圈。饭菜飘香,歌声阵阵。海拔3200米的青海海晏县金滩村,坐落在王洛宾当年创作《在那遥远的地方》的金银滩草原上。2016年底,这个农牧过渡区的村子实现了脱贫。

  “这里啊,土地贫瘠,十年九灾。”村民李生福说,“过去住的是土房,吃的是青稞,白面饭一年也吃不上几次。”客观条件恶劣,精神状态也差。“苦就苦,勤快些总还是有个奔头。”李生福说,但是前些年,妻子靳玉萍得了重病,整个家庭都没了精气神。“县医院的大夫建议到西宁治疗。”靳玉萍说,一听要去省会,两口子打起了退堂鼓。“去了也摸不着门路。”李生福憋红了脸,“当然,主要是媳妇怕花销太大。”

  病虽拖着,药却不断。结果,钱没少花,病不见好转。“因为这个病,欠了一屁股债。”靳玉萍说。去年,扶贫工作组来到他们家,了解情况后,联系青海省第二人民医院,为靳玉萍做了手术。“总共花费2万多,医疗保险、大病救助报销后,自己花销7000块。”李生福说,而且,贫困户还能再次报销,“最后也就出个日常花销。”

  病治好了,精神足了,一下有了干劲。李生福两口子一合计,依靠政策,自己动手。“不能光靠政策扶。”李生福说,家里的12亩耕地交给村集体统一经营,将3.2万元的扶贫产业金入股到村里的专业合作社,年底能分红不少于本金的10%。“自己去年用5万块钱的无息贷款,购买了100多头藏系羔羊育肥,刚出栏50多只,挣了6000多元。”李生福笑着说。

  贫困户脱了贫,金滩村还要致富。村第一书记张文军和扶贫工作组经过长期调研,决定成立专业合作社,走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子。“专业合作社能释放土地红利,将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张文军说。“耕地村里统一经营,种植燕麦、草料、人参果等高效益作物。”金滩村村干部李军发说。“年底,每亩有240元分红,如果自己种收入超不过200元。”李生福说,他还是生态管护员,每个月还有1200块补助。

  “现在合作社下面有牛羊养殖场、生态养鸡场和饲料厂。”李军发说,今儿刚卖了370只羊,差不多能挣上小4万块。“咱们的生态鸡不仅在西宁受欢迎,还卖到了广东。”张文军说,马上过年了,“西宁的亲朋好友专门托我给他们带一些去。”

  夜已深,李生福给房子里的土暖气添了些煤。“育肥羊收益不错,今年准备继续扩大规模。”李生福说,从常年借钱,抬不起头,到依靠政策慢慢偿还债务,“终于能昂起头走路了。”说着,这位50岁的汉子眼睛湿润了。

编辑: 龙明洁
关键词: 李生福;夜宿;民声;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