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央广时评】城市文明创建要以方便群众为最终目的

2019-06-04 19:12:00来源:央广网

  近日,在宁夏自治区银川市北京路、丽景街等主要道路两旁,交警部门设置的非机动车道地桩成为市民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不可否认,地桩在改善局部交通秩序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引发了许多骑行者和行人对其存在安全隐患的担忧。别让地桩阻碍了城市文明。

  

  非机动车道上的地桩。(央广网记者 徐升 摄)

  

  骑行者通过车道入口的地桩。(央广网记者 徐升 摄)

  据了解,非机动车道地桩早在2014年就在浙江宁波等地出现。因其安全问题,设置地桩同时也伴随较大争议。今年1月,江苏扬州一名骑电动车的中年男子因撞到地桩,头部严重受伤,陷入半昏迷状态。近年来,因地桩造成伤害的案例并不在少数。笔者认为,设置地桩的主要用途是防止机动车进入非机动车道和违停,影响交通秩序。但是,“电子眼”等技术手段完全能够达到相应的效果。在银川市的北京东路与北塔巷路口,笔者在钢制地桩上发现了不少擦撞的痕迹,其反光膜也是污迹斑斑。在出行高峰期间,自行车与三轮车不得不小心翼翼排队通过,严重影响了通行效率。爱好骑行的市民也抱怨称,在光线较为昏暗的夜晚,地桩已经成为路面最大的安全隐患和“无形杀手”,一旦发生碰撞,后果不堪设想。除此之外,有关部门还在北京东路两旁的人行道上设置了地桩,其中有的地桩赫然“伫立”在盲道中间,更令人忧心忡忡。

  

  “伫立”在盲道上的地桩。(央广网记者 徐升 摄)

  

  三轮车在两个地桩间缓慢通行。(央广网记者 徐升 摄)

  在笔者看来,道路交通的管理者应当把“安全”作为交通设施方便群众通行的首要条件。即便是设置地桩,也要在有足够安全论证的前提下实行,这样才能达到维护交通秩序、方便群众的最终目的。如果一味“任性”地选择一些给群众出行带来安全隐患的设施,不仅会引发群众的不满情绪,还会影响管理部门的形象,同时也将给城市文明带来不利影响。

  

  地桩上破损的反光膜。(央广网记者 徐升 摄)

  由此,建议有关部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本着方便交通管理,更要方便群众出行的目的,慎重选择地桩“手段”,千万不要让地桩阻碍了城市文明!(央广评论员 徐升)

编辑: 田甜

【央广时评】城市文明创建要以方便群众为最终目的

近日,在宁夏自治区银川市北京路、丽景街等主要道路两旁,交警部门设置的非机动车道地桩成为市民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不可否认,地桩在改善局部交通秩序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引发了许多骑行者和行人对其存在安全隐患的担忧。别让地桩阻碍了城市文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