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2018两会·改革新征程】习近平讲话丰富发展了“人民观”

2018-03-30 09:47:00来源:央广网

  习近平主席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不足5千字,却有近80处提到人民。“人民”二字力重千钧,人民情怀跃然纸上,可说是他的“人民观”的丰富与发展。

  植根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旗上的镰刀代表人民、锤头代表人民,人民永远镌刻在党旗上。我们国旗上的四颗红星也代表着人民。“为人民服务”,这是最为典型的说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愈发多元、社会阶层愈发分化,不同利益群体乃至利益集团诉求各异。党面临着“为谁执政、为谁服务”的问题;同时,由于长期执政,又面临着脱离群众的危险。正是在这涉及党生存之根、执政之基的根本问题上,在怎样坚持唯物史观、如何坚持党的宗旨的根本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时时、处处、事事体现出他的拳拳爱民之心、浓浓赞民之情、孜孜为民之意,形成独特的“人民观”。“为民”成为价值判断的“定盘星”、思想体系的“路由器”、理政行动的“指南针”。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人民创造观、人民奋斗观、人民团结观、人民梦想观等,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人民观”。

  比如,人民创造观。习近平主席清晰阐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他指出,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推动我国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我相信,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创造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又如,人民主体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的开篇就是他在担任总书记后会见中外记者时的讲话,这篇讲话千余字,却17次提到“人民”。十九大报告203处提到“人民”,43处讲到“群众”。在习近平心中,人民是父母、是主人、是老师。“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此次讲话,习近平主席强调:“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主体观又添新内容。

  再如,人民利益观。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专访时就明确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不映衬着这种人民利益观。此次习近平主席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

  习近平的“人民观”体现着浓郁的人民情怀,体现着党的优良传统、宗旨和使命。在这样的“人民观”的引领下,承载着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中华巨轮一定能胜利驶向充满希望的明天!(中宣部原政研所研究员、北京市委讲师团特邀报告人 李俭)

编辑: 王丹蕾

【2018两会·改革新征程】习近平讲话丰富发展了“人民观”

习近平主席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不足5千字,却有近80处提到人民。“人民”二字力重千钧,人民情怀跃然纸上,可说是他的“人民观”的丰富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