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评论:请留住“高考静”

2017-06-09 10:17:00来源:央广网

  最近三天全国高考,尽管考场内学子们苦思冥想、争分夺秒,犹如置身于看不见的刀光剑影之中,而场外则由亲人、师长和社会各界尽全力营造一个比较安静、有序、尽量不干扰考生答题的小环境。实际上自从进入六月份以来,不论是媒体报道、朋友转发还是身边见闻,时时让人感到短短的三天高考已经给全社会带来一缕温情、一种愉悦和一片安静。

  比如有报道称,6月6日高考前夜,广东惠州许多大妈自发暂停广场舞。

  同样在湖南永州市县城区,近5000名广场舞大妈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全面开展“静音护考”行动,在高考期间主动“歇业”,停跳广场舞10天,为高考学子保驾护航。

  在北方的辽宁沈阳,环保部门在高考期间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建筑施工等噪声污染整治,确保“12369”环保热线电话畅通,保证及时核实和处理群众投诉。

  另外,更多的网友在微信群中转发倡议――高考期间,请勿鸣笛!

  然而今天就是高考最后一天了,那么高考结束后的明天以及无数的明天呢?大妈们震耳欲聋的广场舞、建筑工地的深夜扰民,以及大街小巷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又恢复原样了?!所以,仅仅三天多这种高考期间的安静,多么短暂、多么宝贵又多么让人留恋和回味无穷啊!

  本来,安静的环境不应该限于高考期间才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维护。因为安静的环境不仅仅有助于考生答题,而是对所有人来说都意味着呼吸均匀、血流平稳、思考深入、效率提高。可是,人们为什么仅仅在学生考试期间才想到并珍视安静的价值呢?换言之,平日里我们为什么沉浸在广场舞、建筑工地、货车轰鸣、商场促销、小贩叫卖、饭店会餐、歌厅聚会、大排档喝酒等噪声之中却我行我素?而对给他人生活与工作所造成的干扰和妨碍却浑然不知呢?  

  对此,有人从民族传统找原因,有人指出症结在于文化,也有人试图证明落后地区的人们喜欢热闹,还有人出于民族自尊心理认为全球的人们都有高声大气妨碍他人的时候,不光我们的身边有噪声。虽然争论莫衷一是,但承认噪声扰民则是相对一致的大前提。

  实际上噪声扰民的说法太笼统了,太宽泛。因为噪声除了会干扰学生考试,还会干扰人们的工作和休息进而损害人的身心,有时还会产生非常严重的社会危害。

  比如就在今年高考期间,沈阳警方侦破一起楼房纵火案。犯罪嫌疑人因为邻里老人们整天在他家一楼窗外下棋影响其休息,而埋下积怨。5月24日凌晨,他偷偷浇上酒精后点燃了棋盘和周围的破旧沙发,一把火从一楼烧到七楼。

  另据警方统计,夏天在大排档发生的刑事案件,有一半竟是因为人们酒后高声说笑干扰了邻桌,进而引发打斗甚或血案,最后怎样后悔都无济于事。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即将过去的“高考静”虽然短暂但弥足珍贵,要把它留住的想法既合情合理,又完全可能。办法就是现成的两条路径:一是建立刚性的制度,再是加强宣传教育。

  可能有人会反驳:各地在限制噪声方面本来就有各种规定,但没人管,也难见效。我说这是因为出台的制度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刚性程度。比如各地春节限放或禁放烟花鞭炮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所以,人们对噪声习见习闻,管理者对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是限制噪声的制度的错,而是执行制度的人不够硬,不够重视。

  同时,在全社会广泛深入持久地宣维护安静环境、不妨碍他人的美德,从孩子抓起,从身边作起,互相监督促进,让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让所有人成为绿、安、静、美环境的创造者、维护者和受益者。(央广评论员张静)

编辑: 张乔
关键词: 高考

评论:请留住“高考静”

最近三天全国高考,尽管考场内学子们苦思冥想、争分夺秒,犹如置身于看不见的刀光剑影之中,而场外则由亲人、师长和社会各界尽全力营造一个比较安静、有序、尽量不干扰考生答题的小环境。实际上自从进入六月份以来,不论是媒体报道、朋友转发还是身边见闻,时时让人感到短短的三天高考已经给全社会带来一缕温情、一种愉悦和一片安静。